前瞻思考:通过国际化合作与本土化表达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全球影响力

纪录中国 2024-12-19 17:32

15日下午,在“金荔枝.业界圆桌”对话环节,以“专业性、学术性”为导向,以“和而不同、交流互鉴”为宗旨,围绕“融合发展:央 · 地纪录片融合创作的模式探索”、“文化传承:纪录片镜头下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国际传播:纪录片国际话语体系适配和年轻态表达”、“未来影像:AIGC技术在创作中的多维赋能与影响”四个主题展开交流研讨。闫东、倪俊、王文汇、李凯、赵勇、谭世桢、曹海滨、张玲、欧小兰、高松、蔡琦、仇园园、马冰钦、周学明、敖雪、黄海波、葛云飞、戴波、王振涛、宁玉琪、屈楚、陈怡、钟倩等中央和各地方电视台、影视机构代表,纪录片业界精英、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论坛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从纪录片的发展趋势、创新规律到合作模式,全面剖析行业动态,交流创作经验。论坛期间,与会者不仅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涌现出的优秀纪录片与纪实栏目的丰硕成果,更从选题策划、创意表达到技术运用等多个层面,分享了对新时代影像创作的独到见解和心得体会。同时,专家学者们还结合社会变革与观众需求变化,提出了纪录片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探讨如何通过国际化合作与本土化表达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全球影响力,推动影像文化的创新繁荣。整个论坛洋溢着思想的交锋与灵感的交流,展现了纪录片行业蓬勃发展的活力与创意。

主题论坛一“融合发展:央· 地纪录片融合创作的模式探索”聚焦央地合作纪录片创作新模式,共同探讨央地合作模式对纪录片创作的推动作用。此次论坛由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纪录片网总编辑张延利担任主持人,与各位业内嘉宾进行对谈。

论坛中,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导演闫东分享了他与各地电视台共同合作的经验。他指出,央地合作的核心在于“抱团取暖”,通过紧密协作,地方台与央视能够共同突破创作瓶颈,推出具有国际视野的纪录片作品。这种合作不仅弥补了地方台资源上的不足,还能够借助央视的整体把控和强大平台,使作品更具深度与影响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频道纪录片二部负责人倪俊在论坛中表示,总台纪录片频道近年来从专业性频道成功转型为大众主流频道,已成为传播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依托高品质制作、跨平台传播和丰富的原创经验,总台每年推出50至70部纪录片,坚持“总台出品,满屏皆精品”的创作理念。他强调,央地合作在纪录片创作中潜力巨大。地方具备丰富的题材资源和接地能力,与总台的传播优势结合,可共同打造高质量作品。他分享了多部成功案例,如《漓江》《宁波故事》《东方新科幻》等,通过讲述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展现地方文化、科技创新和民族精神。倪俊表示,总台将继续深化央地合作,携手创作更多优质纪录片,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珠海传媒集团导演、《港珠澳大桥》执行总导演李凯也分享了他与闫东合作的经历。对于珠海这样一个地级市来说,《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实施是一次突破与挑战。李凯表示,闫东导演强调的“用人来讲故事”理念,让他们把关注点从宏大的工程本身转向了背后的人物与故事。通过这一视角,纪录片不仅展示了工程的伟大,也揭示了在这座跨越三地的大桥背后,那些无名英雄的坚守与付出。

广东广播电视台《中华白海豚》执行总导演谭世桢则强调,纪录片创作不仅是技术和市场的竞争,更是责任与情怀的体现。他认为,纪录片人应当有使命感,要关注当下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创作中展现时代的脉搏。

闫东总结道,央地合作模式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创作团队的努力,还需要强大的资源支持与共同的战略目标。他强调,未来的纪录片创作将更加注重“精品化”和“国际化”,通过更加精准的选题与技术创新,将中国故事带到全球观众面前。

主题论坛二“文化传承:纪录片镜头下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聚焦纪录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镜头语言记录活态文化,探讨如何利用纪录片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唐俊主持,唐教授强调,文化类纪录片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展现,尤其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其不仅能够促进文化传承,也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论坛邀请了五位杰出纪录片创作者代表,包括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张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欧小兰、四川广播电视台高松、成都电视台蔡琦,以及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仇园园,共同探讨纪录片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中的创新实践。张玲分享了她的作品《杨柳青青:年画里的中国故事》,强调纪录片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更要通过现代技术与多学科方法将其呈现出鲜活的面貌。欧小兰则介绍了《当法老遇见三星堆》,通过跨文化对话和创新科技,展示了古老文明之间的联系与共鸣。高松则讲述了《伊莎白》这部记录百岁老人视角的作品,探索了历史人物与中国社会文化的深刻联系。

通过这些分享,论坛强调了技术创新、跨文化叙事和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是当前纪录片活态呈现的核心要素。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纪录片不仅要传递文化,更要用创新的手段将传统文化带入现代生活,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主题论坛三“国际传播:纪录片国际话语体系适配和年轻态表达”探讨纪录片话语体系的国际化与年轻化,研究如何调整叙事策略、视觉语言等,以适应国际传播需求,同时吸引年轻观众,提升纪录片影响力。论坛由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陈亦楠主持,邀请了海南卫视、安徽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凤凰卫视及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多位专家和制作人参与讨论。

海南卫视的马冰钦主任分享了《大使家宴》项目的创作经验,强调通过美食外交和多维度传播路径,打造亲民大使形象,增强节目国际传播力。他指出,通过精准的媒体渠道和社交平台互动,节目能够有效突破文化壁垒,吸引全球观众的参与。安徽广播电视台周学明主任介绍了与法国的合作项目《明中都》,讲述中国建筑史的纪录片如何在国际合作中取得成功。他强调,合作的高效性和内容的吸引力是实现国际传播的关键。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敖雪导向分享了《东京审判》和《亚太战争审判》等硬核话题的传播经验,特别是在面对政治折扣时,如何通过真实故事和中国立场来回应国际质疑,避免文化冲突。凤凰卫视黄海波台长则介绍了如何通过跨平台的传播方式,利用社交媒体与年轻观众互动,推动纪录片向全球华人及年轻群体传播。他提到,凤凰卫视注重制作面向年轻观众的纪录片,如《香港自然故事》和未来的《四海中医》。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戴波主任分享了《南京之殇》如何在国际平台上进行敏感话题的传播,并强调以“我为主”的出发点和对国际传播规律的尊重,成功向全球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最后,来自总台葛云飞主任讲述了纪录片制作的年轻化探索,强调如何通过创新的形式和年轻团队的视角,创造吸引年轻观众的内容。他指出,理解年轻观众的需求是创作成功的关键。

陈亦楠教授总结道,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不仅需要精准的叙事技巧,也需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与全球视角之间的互动,才能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题论坛四“未来影像:AIGC技术在创作中的多维赋能与影响”由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李冬冬主持围绕 AIGC 技术在影像创作中的应用,分析其对创作流程、内容创新、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多维赋能,探讨技术变革对影像行业的影响。

王振涛指出,《千里江入淮》中利用AI技术解决了拍摄中表现力不足的问题,例如无法实现的壮观场景通过AI生成。主题歌采用AI合成多种声音,低成本实现高质量制作,展现了AI在音画方面的突破。宁玉琪提到,爱奇艺纪录片《两宋》尝试用AIGC生成3D动图和背景,大幅降低了成本和制作时间,但画面效果和历史感仍有不足。《消失的王朝》进一步探索AI生成全人物和场景,但需克服AI在剧本深度和人物真实感上的限制,强调AI与导演间合作的重要性。屈楚分享了阿里影业超写实数字人“厘里”的应用,通过技术迭代,数字人具备参与影视表演和节目的能力,结合AI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历史纪录片领域,AIGC能解决虚拟制景和妆造的成本问题,但面临历史细节与文化连贯性不足的挑战。陈怡结合《你好AI》《数智纪》的制作经验,强调AIGC在文化背景训练中的关键作用,她指出AI无法完全取代人工,但能通过优化配合大幅提高创作效率。

15日晚,金荔枝之夜.第30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在江苏广电荔枝大剧院举行。这场行业盛会,既是对中国纪录片三十年辉煌成就的深情致敬,也是对新时代影像创作的热切展望。本届盛典采用恢弘的开场影像与动人旋律,带领观众回顾中国纪录片三十年发展的辉煌历程。从经典影像到时代瞬间,纪录片的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在荧幕上再次被生动呈现,令在场观众深受震撼与感动。盛典亮点之一是行业前辈与青年创作者的特别对话环节。在这一充满温度与智慧的交流中,资深纪录片人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而青年创作者则展示了他们对创新影像语言的探索。两代人的交流既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展现了中国纪录片行业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之美。此外,盛典宣布了一系列面向未来的重要计划,包括跨平台合作的全新纪录片项目、国际传播路径的深化拓展以及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这些前瞻性举措,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纪录片行业迈向全球化舞台,让更多富有深度和温度的中国故事被世界倾听和感受。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和精彩的闭幕表演,“金荔枝之夜·第30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圆满落下帷幕。这场盛典不仅展现了中国纪录片行业三十年的不凡历程,也为未来电视艺术创新发展和文化事业繁荣开创了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新篇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