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大道|加速拥抱AI,“人工智能+”如何做加法?

作者 董有逸 2025-02-24 19:00

刚刚过去的一周,侨乡进入“AI”时间——

江门完成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本地化部署,并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政府公文智能排版、政务办事智能导办等场景应用;DeepSeek已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行政办公等领域发挥作用,助力智能化诊断及智能化办公;在DeepSeek平台提供的智能算力支持下,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已上线政务AI助手功能……

当前,AI浪潮当前席卷全球,全国各地也纷纷竞逐“万卡集群”、加快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连日来,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市政务系统接入DeepSeek,并完成本地化部署。据不完全统计,全省21个地市中已有超三分之二的地市部署上线DeepSeek。

显然,人工智能时代已然来临。一个事关未来创新发展的城市命题也亟待回答: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像江门这样的中小城市在算力配置、科技人才、高校资源等方面并无优势,如何在这一轮AI浪潮中突围而出?在席卷全国乃至世界的AI浪潮中,一座以制造业见长的城市应当走向何方?

技术落地不仅要比谁跑得快,更要看谁跑得稳。近日,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到江门市智算中心专题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智算中心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算力支撑,创造应用场景,完善产业生态,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教育、医疗、城市管理、交通、安全应急等行业应用落地,加快江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由此可见,江门拥抱AI的信心十足,思路也十分清晰。这样的决心,来自一个制造业大市对自身定位的清醒认知——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江门拥有足够的算力支撑。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目前江门市智能算力规模超1900P。江门市智算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超大型数据中心,由6栋数据中心大楼、1栋创客中心及58套研发楼组成,达到国际T3+级别,项目投资25亿元,日后有望打造成为大湾区乃至全国领先的智算产业基地。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江门具备丰富的产业“接口”。作为制造业大市,侨乡拥有众多的中小企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而本轮AI浪潮的开源属性,带来了极具颠覆性的科技平权效应,将为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低成本实现智能化的新路径。

近年来,江门企业加速拥抱“数字浪潮”。图为地尔汉宇的生产车间。 南方+ 董有逸 拍摄

近年来,江门企业加速拥抱“数字浪潮”。图为地尔汉宇的生产车间。   南方+ 董有逸 拍摄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江门具有广阔的运用场景。除了一般城市常见的政务、公共服务应用场景,去年侨乡加快制造业技改数转,技改投资超400亿、全省第5,入选省“地方政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地市优秀案例,可为AI提供多元的落地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江门具备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诸多条件,但从近期的动作来看,侨乡拥抱AI并没有停留在酷炫的演示环节,而是扎进民众最容易感知的高频服务关键场景:让AI在政务窗口多解决一件民生诉求,在工厂车间多提升1%的良品率,在诊室影像中多识别一个早期病变……

无论是政务办公,还是民生服务、医疗服务,都体现了江门以小切口带动全局变革的务实思维。这样的选择,背后的行为逻辑也不难理解:只有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生产效率、加强服务质量为导向,将大模型技术深度融入社会运转的各个环节,才能让AI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显而易见,江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着眼点在于,利用AI所带来的技术普惠与数字平权的新风潮,让“DeepSeek们”真正深度融入城市肌理,重塑城市竞争力,在新一轮城市竞合中争先进位。

当然,“人工智能+”赋能江门千行百业,更多的愿景还在未来。当AI在政务服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小闭环”初步跑通,技术赋能进一步向制造业、文旅业溢出的前景,便不再遥远。

接下来,江门将加快智算中心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大力招引一批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加快培育算力应用产业生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同时,利用本地高校院所力量资源,加强算法研究和人才培育,赋能全市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进人工智能在制造、教育、医疗、交通、城市管理、安全应急等领域应用落地,培育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千行百业、造福千家万户。

未来已来。一个更“AI”的江门,也许就在明天。

评论员 董有逸

编辑 梁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