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9日,山西运城盐湖区西城办社区网格员在富源社区福泽园小区看管车库的失独夫妇赵临生的居住地读报,分散其失独的痛苦。(视觉中国/图)
▲2022年9月19日,山西运城盐湖区西城办社区网格员在富源社区福泽园小区看管车库的失独夫妇赵临生的居住地读报,分散其失独的痛苦。(视觉中国/图)
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失独家庭再生育都不能再享受失独家庭经济补贴。据调查了解,当前处于困境中的失独再生养家庭父母普遍年龄在50岁以上,而孩子普遍仍在读小学,面临“隔代抚养”的经济与精神的多重压力。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翟星理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杜培 陶语嫣
责任编辑|钱炜
全国人大代表廖莎调研时认识了两位失去独生子女的高龄妈妈。她们失去独生子女的时候分别是五十多岁、四十多岁,她们通过试管婴儿、领养的方式重新养育孩子。
廖莎发现,失独家庭由于年龄和经济能力等问题,再生育和收养均面临重重困难,许多人被迫选择代价高昂的试管婴儿等措施,而一旦再生育成功,将面临长期的抚养压力。
更为尴尬的是,根据国家颁布的失独家庭扶助政策与地方的相关实施办法,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失独家庭再生育都不能再享受失独家庭经济补贴。只有少数省份,如广东省,在省级实施办法中明确失独家庭再合法收养一个子女的,仍可享受失独家庭经济补贴。
事实上,修订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删除了再生育和收养子女即不能享受补助的限制性条款。但实践中,仍沿用此前颁布的失独家庭扶助政策,对新的法律条款没有真正落实。
2023年、2024年的全国两会,都有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将失独再生养家庭纳入扶助范围、完善扶助政策。2024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答复失独家庭再生养代表来信时称,将加强研究论证相关政策。
南方周末记者获悉,2025年的全国两会,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单独或联名提交有关失独家庭再生养的建议、提案。
就失独再生养家庭现实困境、政策困境、未来进路等问题,南方周末记者邀请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农业农村局植物保护工作站站长蒙全、贵阳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云岩分公司第三党支部副书记廖莎、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澄、山东烟台矢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进出口部课长兼工会主席王雁、湖北荆门市东宝区牌楼镇来龙村党总支书记胡为义等5位全国人大代表深入探讨。
全国50岁以上失独母亲近300万
南方周末:当前,失独家庭群体大概有多大规模?
王雁:根据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刘旭阳博士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2024年发表的论文《中国死亡独生子女母亲总量及变动趋势再研究》,截至2020年,全国50岁以上的失独母亲规模已经达到288.8万,其中,50-59岁的有191.9万人,占比达到66.4%。
南方周末:失独家庭再生养个案中有没有比较典型的案例?
蒙全:广西柳州的韦女士和贵港市平南县的卢女士都是失独家庭的代表。
韦女士的独子不幸离世。在国家推行鼓励生育二孩政策后,基于自己的诉求,也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韦女士重新生养了一个孩子。三年前,她的爱人也离世了,使得本就困难的家庭陷入更深的困境。
卢女士在与其他失独家庭交流时,提及失独之痛,常常泪流满面,难以自控。这些失独家庭曾积极响应政策,如今却失去了子女的赡养与陪伴,生活和精神都陷入困境。
廖莎:在调研过程中,我了解到两位失独的阿姨。一位是五十多岁失去独生子女后,通过试管婴儿技术成功再生育的阿姨。如今她已六十多岁,孩子尚在幼年。另一位女士是四十多岁失去独生子女后,因身体原因无法再生育,便从孤儿院领养了一个女孩。如今她也已近六十岁,孩子仍在成长阶段。
她们的退休金有限,而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需要大量投入,这迫使她们在六十多岁的高龄仍需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在讲述这些经历时,她们边说边哭,我在旁边听着也忍不住掉眼泪。
南方周末:失独再生养家庭主要面对的现实困境是什么?
陈澄:一是家庭整体收入不高。不少失独家庭尤其是大多数农村失独家庭,夫妻文化水平偏低、无技术特长,靠打工维持家用。
二是再生育费用较高。卫健部门现有的政策主要有,独生子女死亡或依法鉴定为三级以上伤残、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女方年龄在35周岁以上,符合再生育条件且有再生育愿望的已婚育龄夫妻,给予累计不超过3万元辅助再生育补助金。一般失独家庭都是通过生殖技术手段再次生育,这部分费用目前未列入医保报销范围,导致家庭支出较大,更多的家庭需自费数万甚至百万元。
三是身体上精力受限。特别是五十多岁了再替补性生育,在养育、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身体、精力都感觉十分吃力。大多数再生育女性因为辅助生育过程中用药等疗程的因素,普遍反映生育后身体状况明显下降。
胡为义:现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失独家庭通过再生养子女实现自救的选择。拥有第二个孩子是每个中国家庭的权利,但在当前政策下,失独家庭主要通过生殖技术手段再次生育,而相关费用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导致家庭支出大幅增加。
此外,失独家庭在重新生育或抱养时,往往年龄偏大,抚养能力相对减弱。
蒙全:农村失独老人常遭遇他人异样的眼光,甚至被贴上“倒霉”的标签,这让他们感到被歧视和孤立,害怕面对公众,躲避社交。这种精神压力难以被外人真正理解,因为他们所承受的痛苦是全方位且长期的。
廖莎:在我们的文化中,养儿防老、老有所依的观念深入人心,老年人渴望在晚年能有子女陪伴和照料。然而,部分经济困难的失独家庭,既缺乏重新生育或领养孩子的能力,也无力承担敬老院费用。失独家庭成员曾向我表达过无奈:他们重新生育或领养,主要是出于对未来的恐惧。
扶助政策的不足之处
南方周末:现在针对失独家庭再生育有无专门政策?
胡为义:失独家庭扶助政策始于2007年,规定对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和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每月给予一定的补助金,直至亡故为止。2013年5月,原国家计生委等五个部门下发通知,自2014年起,将女方年满49岁的失独夫妻的特别扶助金标准分别进行了提高。这些年来,部分地区的扶助金有所提高。但是,通知同时也规定了扶助对象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后,终止发放扶助金。
廖莎:这一规定存在矛盾。一方面,国家鼓励失独家庭通过再生育或收养实现自救。另一方面,自救成功后却可能被排除在政策扶助之外。由于再生育的失独家庭多为高龄产子,面临“隔辈养子”的困境,政策的这种限制显得不合理。
蒙全:2015年12月27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订案审议通过。修订后的第 27 条规定,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的,按照规定获得扶助。该条款删除了原规定中“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限制。这意味着,国家法律确定了失独家庭包括未再生养子女和再生养子女家庭,都有获得国家扶助的权利。2021年该法律第二次修订时,也延续了这一政策精神。
当政策或法律法规前后存在不一致时,应以最新的制度或政策规定为准。既然已取消相关限制,那么在后续的扶助制度中,扶助对象理应涵盖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失独家庭,将其纳入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扶持范围。
南方周末:出台关于“失独家庭再生养”的专门政策,有无必要性?
王雁:有必要性。据调查了解,当前处于困境中的失独再生养家庭父母普遍年纪在50岁以上,而孩子普遍仍在读小学,面临“隔代抚养”的经济与精神的多重压力。并且,由于子女成长于这样的特殊家庭,不少失独再生养家庭的子女,出现抑郁、厌学等心理问题,亟待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已远远超出普通家庭的困难,因而需要提供全面、系统性的政策支持。
南方周末:既然一直有呼声,为什么迟迟无法出台?
蒙全:原因可能是方方面面的。失独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出台是2007年,当时国家尚未推行鼓励生育政策,因此该制度的认定标准是基于“家庭中无存活子女”的前提。这一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虽然这一群体占比不大,但数量仍不容忽视。然而,由于国家政策通常聚焦于普惠性,针对小众群体的政策制定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我们作为人大代表,群体有诉求,我们肯定要把这个声音传递到两会上面,希望相关部门研究后,能够将其纳入现有扶助制度或单独制定政策,以更好地解决失独再生养家庭的实际困难。
“国家层面正在研究”
南方周末:你们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了什么针对性的建议?
胡为义:一是由国家出台对失独再生家庭经济补偿的政策,按不低于失独家庭的补助标准给予失独再生家庭经济上的扶助,解决他们在养育上的压力。二是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如减免个人的所得税,来减轻家庭的负担。三是完善医疗的保障,对辅助生殖的相关费用纳入医保报销的范围。
陈澄:政府还应为此类家庭购买补充医疗保险等更为全面的医疗保障。及时给予基本生活救助。对失独再生养家庭符合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条件的,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同时配套相应的专项社会救助。
还需要提供心理支持、社会支持。特别是在子女入学上,考虑到实际困难,可以让其子女就近入学,方便照护。
王雁: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和参考国际经验,明确将年龄达到40岁的女性,在失去独生子女后选择再次生养的家庭纳入政策支持范围。确保这些家庭在养老、医疗等方面能够享受到与失独家庭同等的支持待遇。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支持政策,针对失独再生养子女在入托、入学、就医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针对支持政策范围内子女成长过程中出现情绪、心理问题的情形,给予特殊的心理疏导。
南方周末:你们对失独家庭救助的前景怎么看?
蒙全:根据我了解的情况,国家层面已经注意到失独家庭再生养所面临的困境和诉求,并正在开展相关研究。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信在适当时机,国家会像当年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一样,确保每一个困难家庭都不被遗漏。对于那些冒着风险再生育的失独家庭,有望通过针对性政策将其重新纳入失独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和支持,让国家的阳光再次温暖到这部分家庭。
廖莎:在当前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生育成本高成为制约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对失独家庭再生育或收养给予更合理的政策支持,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负增长的压力,助力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