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兴的各类宴席里,鸡总是一道“门面菜”,代表了主人家对宾客的尊重与欢迎。一句俗语“无鸡不成宴”,道出了其饮食文化的“灵魂”。不仅如此,新兴人推崇“鸡有鸡味”,对鸡肉原本的“鲜味”要求甚高,因此,相比于以“速生”著称的白羽鸡,新兴人往往会选择中华土鸡(黄羽鸡)。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低成本”“更高品质”“更可持续”便成为了肉鸡养殖产业的关键所在。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畜牧师、云浮首席技师刘松柏,正是实现这一切的幕后功臣之一。
“这13年来我就做了一件事,潜心研究中华土鸡饲料配方。”刘松柏怀揣着一颗纯粹的热爱科研的心,致力于优化肉鸡养殖产业生态,把更节粮、更美味的中华土鸡(黄羽鸡)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不久前,他入选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这不仅是对他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扎根新兴、深耕科研的一份“特殊赞誉”。
安心在小县城搞科研
刘松柏,人如其名,是一个如松树、柏树一样纯粹且坚定的人。出生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一个小乡村,从小他就有着明确的目标,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2001年,刘松柏如愿踏进“外面的世界”,进入长江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体验了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毕业后他深谙学海无涯,希望自己能够真正踏入科研的世界,于是他一路学习深造,从华中农业大学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从遗传育种与繁殖到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累积了一大笔宝贵的知识财富。
“博士毕业后我只有一个想法:希望把自己的所学应用于生产,真正去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刘松柏说。2012年7月,他来到新兴,在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开始从事鸡饲料营养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
初到新兴时,小县城的各项条件虽然不如大城市那般便利,但好在温氏有非常包容的文化和非常好的科研平台。刘松柏整天奔波于实验室、试验基地、养户,工作之余也和同事们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好像还在学校里一样,那时候的生活简单有序,却令他久久难忘。
谈及回忆,刘松柏讲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某个周末,他像往常一样站在公司门前的公交站,等候着进城区的公交车。但没过多久,公司领导的私家车先停在了他的面前,领导摇下车窗询问是否需要顺路捎上他一程。“我一开始就是被温氏‘齐创共享’的企业文化所吸引。公司的领导层也确实是这样践行的。”刘松柏说,“这样的企业文化跟我的科研理想非常契合,我认为我学到的知识就应该服务于生产生活。”
十多年来,刘松柏在新兴、温氏给予的科研平台上发光发热。他主持温氏股份立项的科研项目超70项,参加了14项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的研究;累计获得温氏科技、管理创新奖76项,主持获温氏股份科技奖22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1项,云浮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获新兴县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奖8项;在国内外本领域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论文28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
在这期间,刘松柏对新兴也越来越热爱。他坦言,新兴的城市容貌变化很大,从刚开始对禅文化的感受不深,现在处处能受到禅文化的熏陶。“不仅是我,我的家人们来探望我的时候,也会感觉这里处处有禅文化的意境,因此而喜欢上新兴。”刘松柏说:“禅文化会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我的工作状态,我认为这是新兴一个很吸引我的地方。”
填补空白 自主建立中华土鸡数据库
要让中华土鸡“有鸡味”,离不开饲料的研发。
时间回到2013年,实验团队里甚至国内研究人员在研发中华土鸡饲料时,总会参考白羽鸡的数据库。但白羽鸡是源自国外选育的速生品种,通过基因优化实现高效生长,而中华土鸡是我国自主培育的品种,两者之间细究起来差异很大。为了研发真正适合中华土鸡的饲料,刘松柏和团队在公司和领导们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投入到自主建立中华土鸡的数据库的一系列研究中。
但从无到有建立数据库绝非易事。刘松柏和团队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广泛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创新利用仿生技术模拟中华土鸡的消化道,进行原料营养价值评估。实验、对比、评估……历经10余年时间,团队最终建立起了,基于仿生消化法建立的中华土鸡饲用原料净能和氨基酸消化率动态数据库,涵盖了257个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数据,为后来的研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除此之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行业内更推崇美国研发的玉米豆粕型饲料。但近10年来,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豆粕、玉米等原料价格始终居高不下,这两类原料的减量甚至替代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前我们的设备落后,只能依靠国外权威科研机构给出的数据,”刘松柏说,“但我们就是要挑战权威,因为权威给出的数据并不适合中华土鸡。”
为减少豆粕等昂贵进口原料在饲料中的应用,刘松柏带领团队在行业内率先应用仿生消化法快速精准评估原料营养价值,首次将基于净能体系的多氨基酸平衡技术用于中华土鸡饲料,最大限度地利用优势原料替代玉米和豆粕,每年创造数亿元经济效益。该项目经中国农学会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入选全国农业农村部“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应用典型案例”,在行业内全面推广应用。
不仅如此,刘松柏还结合自己博士论文研究内容,创新开发中华土鸡低矿物元素排放环境友好型配方,在植酸酶高剂量添加的情况下精准评估中华土鸡钙、磷、铜、铁、锰、锌等需要量,使得饲料中矿物元素添加量大幅低于国内外行业推荐标准,实现了矿物元素排放量降低30%以上;还开发新的钙、磷源,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超1亿元,经中国农学会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这些年我们研发的项目国内外可参考的资料非常少,几乎是我们自己在填补这一块的空白。”刘松柏说。
深耕细作 潜心研究
2012年博士毕业后一直在温氏股份从事中华土鸡的饲料营养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至今刘松柏已带徒近10人,被聘为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多次受邀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针对研究生讲授《中华土鸡的营养与管理》。工作期间,曾获“新兴县优秀创新人才”“云浮首席技师”“南粤工匠”“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科学知识应该服务生产生活,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时刻铭记和践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继续在中华土鸡饲料营养领域深耕细作,潜心研究,为中华土鸡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绿美广东、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刘松柏说。
据了解,温氏股份的创新工作室(刘松柏所在工作室)团队成员8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4人。创新工作室分为饲料配方、饲料加工、饲料品控三条专业线。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鸡营养精准需要量、饲料原料营养价值精准评估、提升鸡肠道健康研究、鸡饲喂模式研究、绿色环保低排放饲料研究、鸡采食量调控、鸡肉品质营养调控、饲料品控研究、饲料加工工艺创新研究等。近三年来,刘松柏与团队成员科研成效硕果累累,团队成员主持获温氏股份科技进步奖18项,发表科技核心论文(包括SCI论文)超20篇。
海报:区洁莹
撰文:张梓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