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科技学院建设广东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珠海科技学院供图
珠海科技学院建设广东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珠海科技学院供图
坐落在南海之畔的珠海科技学院,去年迎来建校20周年。近年来,学校不断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培育输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
“学生之事无小事,唯细微之处可见真章。”珠海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理事长廖立国说,学校的一切发展都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方向,珠海科技学院的“掌上明珠”们因此受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居全省高校前列,2023届毕业生中有249人被公务员单位、事业单位和国家政策性项目录用,173人入职世界500强企业,901人升学深造,升学率超10%,“双一流”高校录取比例26.81%。
把稳党建引领“方向盘”
打造“大思政”工作格局
珠海科技学院的“党委书记信箱”每年妥善处置来信超300封,如今已成为学生教师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的通畅渠道。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根本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建工作放在最核心的位置。
对此,珠海科技学院出硬招、实招,确保党建机制运行、组织设置规范科学——
学校党委书记、理事长一肩挑,校长任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实现了沟通协调、民主集中、决策高效、意志统一的“头雁”效应,形成党委会、理事会和党政联席会一体化治理格局;
形成“学校党委—二级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员”四级教育管理体系,创新组建功能型党支部,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
开展“一院一品”党建特色品牌建设,国家级、省级党建品牌居同类院校前列;
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每年为基层党务人员发放50万元激励性津贴。
守得初心、方得始终。珠海科技学院充分发挥党建作用,着力打造“大思政”工作格局,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教师“领航工作站”建设试点高校名单,把“红色动力”落实到“以生为本”上。
抓牢人才培养“硬指标”
招生就业呈现“两头热”
前段时间,珠海科技学院持续一个月连开14场系列供需见面活动,吸引了纳思达、东鹏、珠海冠宇、丽珠医药等名企来校招聘。
学校贴心地为学生准备了行业及朋辈指导、简历及面试技巧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个性化指导服务,开展“校友助就业”职业生涯规划嘉年华服务月活动,让学生少走弯路、尽快获得职场“敲门砖”。
近年来,珠海科技学院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重点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受聘成为学校特聘教授。“十四五”以来,学校引进教师659人,高级职称占比近六成。
得良师如交益友,学生要有全方位的发展,还需要优质的学科专业作为培养载体。珠海科技学院现有本科专业69个,涵盖9大学科门类,其中理工科专业36个,占比52%,构建了以理工医为重点,以经管法文艺教为综合协调的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生态。
得益于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珠海科技学院的办学成效逐步获得社会各界认可。学校在各省份投档分数均居广东省民办高校第一,2024年录取新生中过特控线(一本线)人数132人,整体呈现招生、就业“两头热”的发展态势。
紧扣服务地方“风向标”
服务新质生产力培育
2023年,珠海科技学院顺应社会老龄化发展趋势,成立老年大学,获批全国首批老年大学建设试点单位、国家老年大学共建单位,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围绕老年康养与教育的工作和活动。
大学因城而兴,城市因校而盛。珠海科技学院校长刘鸣指出,一所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所在城市的支撑,顺应时代、服务社会、回馈人民也是大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珠海科技学院本着“社会有急需、学校有基础、国家有战略、未来有作为”的原则,围绕珠海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培育打造大健康与康养教育、工业软件与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三个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
投入3000万元建设大健康产业学院、大健康产业研发中心,并组织多学科专业资源共同参与建设;
2022年获批广东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立项,为省内立项的6所高校之一,2023年“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与工业软件和集成电路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获得8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充分聚合航空工程、电子信息、材料科学、物流系统、旅游开发、数据分析等领域已有的学科积累和师资力量,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学院蓄势待发。
作为属地办学的学校,珠海科技学院设立筑梦基金,为困难学子提供无息补充助学贷款,向2000多名珠海籍学生减免学费累计超过1亿元;近五年,每年75%以上毕业生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毕业生留珠人数逐年提升,广泛分布在珠海头部企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我们要在此目标下建设一流创新性、应用型大学,必须思考‘教育强国,珠科何为’这一重要命题。”廖立国指出,作为中国高校之林中的后起之秀,珠海科技学院要立足国情、省情和市情,朝着质量、特色、内涵精细化发展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系统性发展而努力奋斗,培育输出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案例
落实“立德树人” 探索“双育工程”
去年9月,珠海科技学院面向全校教职工,聘任了2024—2025学年班主任488名,其中专业教师占比96.7%,不少学院还为学生配备了全员博士或全员教授的阵容。
在求职季,不仅仅是班主任,各个学院的院长、专任教师齐上阵,为学生就业奔波。
师德高尚、学生向善,离不开机制创新的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近年来,珠海科技学院探索“双育工程”育人体系和特色做法,使之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品牌。
所谓“双育工程”,即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内涵构建的师德培育工程,以“爱国、勤奋、和谐、创新”校训为内涵构建的学品培育工程,两者互动同行共同组成。
例如,在师德培育方面,学校领导起好头、作表率。自2022年9月起,学校党委书记、理事长廖立国担任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2022级1班班主任,定期召开班会,鼓励学生响应国家战略,成为优秀的大健康人才。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鸣担任制药工程专业2022级3班班主任,组织职业生涯规划交流会,指导学生用好学校平台和资源,努力求学成才。
又如,在学品培育方面,学校培养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欣蓉、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王黛璐、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佘军,还有一批考取世界顶尖名校、扎根基层服务的优秀校友,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珠海科技学院育人成果的有力佐证。
撰文:杜玮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