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考古新发现,把西樵山上人类活动的起点,从此前公认的距今六七千年,提前到了4万年前。这也让西樵山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面对这“泼天富贵”,南海如何抓住机会树立西樵山文化品牌?
7月17日,一场文化专题调研座谈会在南海西樵山上召开,区有关部门、单位代表人员,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等一同前往南海区博物馆、西樵山书院、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入交流,从文化挖掘、展示、记录、展演和创意想法等不同视角切入,围绕挖掘西樵山文化基因、延续南海历史文脉、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促进城产人文深度融合等话题展开探讨。
7月17日,一场文化专题调研座谈会在南海西樵山上召开。
7月17日,一场文化专题调研座谈会在南海西樵山上召开。
从6000年到40000年
西樵山再次吸引各界目光
座谈会上,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欢首先介绍了南海平面岗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取得的重大收获。
1958年,西樵山遗址群被发现,中山大学、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对遗址群开展了多次考古调查与试掘工作,1960年贾兰坡提出了“西樵山文化”的概念,遗址群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其性质被认为是多处重要的石器加工场,但由于缺乏系统工作,西樵山遗址群及“西樵山文化”的具体内涵与年代认识还不清晰。
就在近日,广东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博物馆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在西樵山平面岗遗址发掘获得突破性进展,确认该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两个时期的遗存其中,旧石器时代晚期堆积层年代为距今40000年以上,是目前广佛地区发现最早的人类遗存。
王欢提到,遗址首次发现西樵山地区有确切年代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层位,延长了珠三角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轴线,是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来源与扩散、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技术多样性等问题的关键材料对推动学术界对西樵山文化的认识、深化岭南地区史前考古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专家考察南海西樵山平面岗遗址现场。图片来源:文博中国
专家考察南海西樵山平面岗遗址现场。图片来源:文博中国
在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看来,西樵山不仅是岭南的名山,也是一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山。他认为,持续发掘、研究、传播西樵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树立西樵山文化品牌的关键。目前,研究院已出版超过200部作品,为南海中小学课外培训提供了丰富的教材资源。未来,学院计划与当地村民及高校深化合作,通过青少年研学等活动,让西樵山文化魅力在新一代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学历史一定要到现场。”向阳工作室负责人向阳认为,可以围绕西樵山及其周边打造一个4万年到6千年的文化教学带,让学生通过现场实践了解、学习西樵山文化历史,同时也可以通过充分应用前沿科技做好文物的展示与传播。
聚焦西樵山的书院文化,西樵山书院负责人罗宇提出,要多与岳麓书院等国内各大书院进行链接,定期举行学术性互动,使得西樵山书院文化发展得枝繁叶茂,他还建议未来可以建立西樵山学术委员会,凝聚各单位优势与力量,推动西樵山文化挖掘与传播。现场,还有嘉宾围绕 “如何打造西樵山ip”“西樵山如何做好市场化运营”等话题展开讨论,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
共绘“西樵山文化”品牌新蓝图
现场,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指出,阐释西樵山的历史文化,必须与人类文明结合起来。他强调,“西樵山文化”品牌一旦树立起来,很多争议和历史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顾耀辉进一步指出,挖掘西樵山文化关键在于三方面:“应不应该做”“能不能做”以及“如何做”。首先,毋庸置疑,社会各界都认为应该做,且应该大做特做,这也是打造“西樵山文化”品牌的基础。其次,西樵山文化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而是一个综合有机体,但目前仍然缺乏活力,需要不断挖掘、充实。从西樵山的文化资源以及目前相关文旅产业的发展情况来说,打造“西樵山文化”品牌十分具有可行性。
“如何做”是最核心的问题,本次发现将以西樵山文化为代表的珠江文明上升到国家文化格局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南海不仅要考虑如何树立“西樵山文化”品牌,还要思考如何将其更好地发扬光大。
“某种程度上,文旅创新比科技创新更重要。文化项目需结合当地特色打造,才更有生命力。”顾耀辉表示希望围绕西樵山打造一个中国民间文化交流传播中心。以这次专题调研为起点,各机构、单位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强协作,坚持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在文化挖掘、文化展示、文化记录、文化展演、文化活化、文化创意传播等方面形成工作方案并系统化推进。
【图/文】南方+记者 陈雪婷
通讯员 南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