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征途中,如何充分挖掘本地实际,推动高质量发展?阳山县青莲镇就此展开了积极探索。
近年来,青莲镇党委深入贯彻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战略,立足镇情实际,紧扣“围绕党建抓产业,抓好产业促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把党支部建在产业上,成立中共阳山县青莲镇峡头村蚕桑产业支部委员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发展蚕桑特色产业,以“土特产”富民兴村,赋能“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在青莲镇党委指导下,青莲镇峡头村大力发展蚕桑特色产业。
在青莲镇党委指导下,青莲镇峡头村大力发展蚕桑特色产业。
党支部建在产业上,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青莲镇峡头村蚕桑产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2000年前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后因土地资源、市场、青壮年外出务工等因素制约,一度发展缓慢。
面对困局,青莲镇党委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和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推行“党支部+家庭农场+党员+基地”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上,提升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整合峡头村从事蚕桑种养产业的13名村党员干部、村民党员,成立中共阳山县青莲镇峡头村蚕桑产业支部委员会,并结合实际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各项组织生活制度,不断提高产业党支部规范化水平。
在镇党委的指导下,当地围绕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党支部堡垒作用,积极整合资金、人才、土地、技术等资源,打通桑树种植、蚕苗孵化养殖,蚕茧生产销售等环节。党员种养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活跃在生产一线,加强与其他蚕桑种养户经验交流,不断改进种养技术,辐射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推动蚕桑种养成为乡村增绿、产业增效、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发展蚕苗培育产业,拓展产业发展链条
新旧批次桑蚕混养,幼蚕易被病毒感染,成活率低。而由此导致的幼蚕投入成本高,一度制约了峡头的蚕桑产业发展。
为完善产业上游链条,降低蚕苗成本,2021年,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峡头村党总支投入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50万元,支持产业党支部党员、退役军人梁江敏在原有的家庭农场上升级改造,成立阳山县青莲镇江敏蚕桑种养家庭农场,发展蚕苗培育产业。
该农场的建立,使峡头村幼蚕成活率高达98%。峡头蚕桑产业实现从蚕卵选种孵化、幼虫养殖,到蚕茧出产的完整生产线。目前,该农场经营面积54亩,固定用人9人,季节性雇工26人,2023年总收入达60万元,2024年荣获广东省标杆农场称号。
同时,在镇党委政府、乡村振兴市驻镇帮镇扶村组团单位帮扶下,该党支部积极探索半机械化养蚕技术,成立了半机械化养蚕车间,提高养蚕效率。
推动人才产业融合,筑牢产业发展支撑
据了解,以前,峡头村的蚕桑种养人员主要依靠经验进行种养,重蚕轻桑,新技术应用不足,导致蚕茧产量低、质量差和生产效益不高。
为进一步提高村蚕桑产业质量,峡头村蚕桑产业党支部积极与镇政府业务部门的沟通联系,依托镇人才驿站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等资源,邀请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等高校的专家教授到村通过开展产业技能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产业党支部党员、蚕农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2021年至今,共开展蚕桑种养技术培训班4期,累计推动专家人才开展线上线下提供技术指导服务40多次。同时,组织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家长会等,积极宣传蚕桑产业发展优势和村中帮扶政策,引导外出务工人士返乡创业,凝聚抓产业发展的合力,进一步扩大种桑养蚕规模,帮助村民解决家门口就业问题。近3年来,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参与蚕桑养植50多人。
目前,峡头村桑养蚕户300多户,其中党员养蚕户13户,蚕桑种植面积由2000多亩扩增到3000多亩,产业总值由1400多万元提升到近2000万元,并辐射带动大洞、南塘等邻近村的农户加入,引领青莲蚕桑产业奋力前行。
蓝图绘就,未来可期,在新征程上,青莲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着力将项目、人才、服务等资源汇聚在产业上,切实把产业党支部打造成凝聚多方力量、加快产业发展的桥梁纽带,助推青莲镇“百千万工程”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南方+记者 段灿
通讯员 潘啟立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