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新丰:打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组合拳” 守护新丰江水域生态平衡

作者 范永敬 2024-09-23 21:02

初秋时节,雨后的新丰江面波光荡漾。伴随着阵阵清脆的入水声,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鱼苗欢快地入住“新家”。它们将在这里繁衍生息,为新丰江带来更多生机和活力。这是2024年新丰县组织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的一个生动场景,也是该县深入推进新丰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系列工作中的一次具体行动。

近年来,地处珠江水系东江最大支流——新丰江上流的韶关市新丰县,立足自身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赋与的历史使命,坚持多措并举,深入推进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有力守护新丰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平衡,促进区域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

高位推动,精心组织

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是有效保护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新丰高度重视新丰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相关工作,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统筹推进、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抓具体落实的工作专班,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分解责任分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成效。

其间,新丰县结合县情实际,健全保护长效机制,制定出台《新丰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工作方案》,将保护区的日常管理、涉渔工程、新建排污口、非法捕捞、水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细化到具体责任牵头单位;在全县组织开展新丰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涉渔工程项目环评审批专题学习培训,进一步深化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增强工作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夯实基层基础。

落在日常,强化监管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是一项系统、长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一方面,新丰县充分利用各种科技化、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加强对保护区内鲇鱼、鲫、草鱼、鲮、鲤、鳙、鲢、大刺鳅、黄鳝等种质资源的监测与调查,全面掌握保护区的水产种质资源动态情况,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置,着力维持生态稳定。

8月中旬,新丰县在新丰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了“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人工增殖放流活动,37万尾鱼苗回归河道,助力优化当地的水生态环境。

“我们放流的主要是大刺鳅、光倒刺鲃、草鱼、鲢、鳙等鱼苗,能有效恢复主要保护对象种群数量,同时优化保护区内的水生生物种群结构。”新丰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丰江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是华南地区重要的鱼类种质资源库。每年科学有序地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对有效补充渔业资源种群与数量、修复水产种质资源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新丰县注重常态化开展保护区巡护工作,坚持每月利用无人机等设备,强化工程项目涉渔事项排查巡查,严厉打击对保护区的一切破坏活动发生,严肃查处涉渔项目违规建设、非法捕捞和破坏水产种质资源行为。

2024年以来,当地农业农村、公安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检查污染源129家次,发现并整改环境问题64个,立案查处18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1至8月,新丰江流域马头福水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全市排名第一。

广泛动员,共同守护

群众是参与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的主体,更是保护的中坚力量。对此,新丰县着力构建线上线下、内外结合的宣传格局,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对保护区管理工作进行宣传教育,引导新丰江沿线人民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努力构建全社会参与保护区管理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良好格局,共同守护新丰江水域生态环境。

“新丰江流经我们村,现在江水越来越清,鱼也越来越多。我们要身体力行保护好‘母亲河’,多向亲朋好友宣传禁止垂钓及禁止捕捞,大家齐心把新丰江的环境保护好。”位于新丰江畔的丰城街道涧下村村民说。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立足新发展阶段,新丰县将继续打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组合拳”,让新丰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得到全面、实在的保护,持续健康发展,向着“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目标阔步前行。

南方+记者 范永敬

通讯员 陈志佳 罗丽珠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郭晓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