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农机大显身手,南沙万亩农田春耕忙

作者 余妍玲 2025-03-13 15:56

农机作响,田添青绿。“轰隆隆……”伴随着一阵阵机具轰鸣声,农户们熟练操作着机器,翻耕、撒种、插秧,丝苗米秧苗一棵棵在土地上“安家”,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在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石基村市农科院基地拉开。

3月13日,南沙区2025年春耕春播生产现场会暨南沙丝苗米产业园推广会举行。活动通过良种展示、智能农机集群作业、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示范等场景,全面拉开6.6万亩春耕生产大幕。作为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活动彰显了南沙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粮仓的科技底气。

科技育种领跑春耕,将带动产值超12亿元

“二广香占3号是综合型全能‘选手’,广丰香8号则是‘老选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钟旭华现场推介种植品种。

春耕春播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是筑牢全年粮食安全底线的重要开端。选对品种,是第一步。

在市农科院东涌基地的500亩示范田中,广丰香8号、二广香占3号、青香优19香、金华占2号四大广州市农业主导品种构成“黄金方阵”。重点推广的南晶香占、青香优19香均为广东丝苗米认定品种,属于高端的丝苗米品种,兼具产量高、抗性强、广适性与米粒细长、香味浓郁等品质优势,目前已在南沙建立超4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

据悉,广东丝苗米是广东独具特色的拳头农产品,也是南沙区重点发展的农产品。去年,南沙丝苗米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随着《南沙方案》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预计2025年全区优质丝苗米种植面积将达到1万亩,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超12亿元。

“南沙丝苗米优势是口感好,香味浓,两者兼顾,这也是丝苗米和普通大米显著的区别。”市农业农村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部部长陈伟雄表示,目前丝苗米种植推广已经基本覆盖南沙全区。

丝苗米产业能不能发展好,今年南沙的水稻生产能不能搞好?在钟旭华看来,关键在于科技的应用。他表示,要从品种、栽培、农机、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全面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向科技要产量、要品质、要效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南沙丝苗米产业园建设正是这一要求的生动实践。

南沙正着力推动丝苗米产业转型升级,联合科研院所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先进品种技术应用;推广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实现种植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在延伸产业链条方面,南沙丝苗米产业园推动丝苗米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升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支持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农业+保底分红”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产业园同样注重生态绿色发展,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稻田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建设绿色食品认证基地,打造南沙丝苗米生态发展优质品牌。

智能农机+智慧农业,种地更轻松

打开手机,点击进入作业,农机便开启自动驾驶开启,人在上面只管放秧,不一会便完成一池耕种。

活动田间展示的10余款尖端装备十分“吸睛”,有华农罗锡文院士研发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机、仿人工抛秧的水稻钵苗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和水稻有序抛秧机,配备侧深施肥的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等新技术新装备,吸引了广大种粮大户,进一步带动广大农民使用机械化的耕作方式进行春耕生产,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水平,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

“以前一台农机上要两个人,一人驾驶一人放秧,驾驶路线还弯弯曲曲的,现在一个人就可以轻松搞定,作业路线也很直,完全不用担心走歪。”市农业农村科学院现代农业装备部工程师张佳敏介绍,现场亮相的农机装备都搭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辅助驾驶,可实现无人驾驶、自主作业,将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其中水稻有序抛秧机、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具有20cm、25cm、30cm等行距,可以进行水稻机械化合理种植,只要后期田间管理跟上,就可以从生产端发力保障粮食安全。

2025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广智能农机和精准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此次春耕春播中广泛应用无人机、智能插秧机等先进设备,正是响应文件的生动实践。

现场还搭建了“现代农业技术矩阵”,为春耕种上“科技味”——全程机械化技术实现“播种-管护-收割”全链条数字化;稻鸭混养模式实现生态种养殖,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亩均增收1000元;稻稻菜轮作技术提升土地复种指数至300%,构建“千斤粮万元田”新模式;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防治手段,利用植保无人机等新型施药器械,实现精准施药,减少农药浪费。

“今年南沙春耕的主旨可以用‘高质、高产、高效、生态’来概括。”陈伟雄说道。

过去一年,南沙区种植业总面积3.07万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527公顷,总产量0.69万吨;蔬菜常年种植面积1767公顷,总产量62.43万吨;水果面积5470公顷,产量26.6万吨。今年,南沙春耕面积将达6.6万亩。

为保障春耕任务,南沙构建“立体化”服务体系,积极动员农资批发企业做好春耕物资提早储备,锚定农户需求、调度运载力量。截至目前,全区储备化肥4000吨、农药130吨。在技术方面,组织24个农业科技特派员开展“田间门诊”,配套农技APP在线答疑系统,为全区春耕作战筑牢战备基础,此外还将发放相应补贴,释放政策红利

南沙区委副书记麦洁萍表示,要抢抓农时保面积,科学调度农机、农资和劳动力,确保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将重点推进丝苗米产业园建设,实现“良田配良种、良种促高产”。

撰文:余妍玲

摄影:罗仲贤

通讯员:谢曼舒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