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建设迈出历史性一步,深中一体化迎来崭新开局。
11月28日上午,海底隧道管内压仓混凝土浇筑完成,标志着海底隧道实现贯通,这也意味着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迈向2024年通车的收尾工程阶段。
“海上长龙”横贯珠江口,为深中一体化、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带来了新的想象。中山对标深圳标准加快推动各项改革,赢取融合发展“信心票”。
抢抓窗口期,提前下足功夫
今年6月底,2023深圳·中山联合招商大会暨宝安九围国际总部区·翠亨深中合作产业园推介会将在深圳市宝安区举行。这是自2022年深中两地政府签署《深圳市中山市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后的又一项合作重点事项落地,同时也是深中两市首次联手面向全球开展产业链招商。
从这场招商大会上,我们看到了三个重大突破:
第一,是大湾区城市协作模式的新突破。深圳、中山首次联手创新打造经济合作区,跨越珠江口天堑,不仅让深圳拥有了向外辐射的新腹地,也让中山有了向上发展的新空间。
第二,是珠三角制造业协同方式的新突破。这次深中“牵手”,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两地政府同台官宣,明确了两座城市共同向外寻找增量的新方式,“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研发+中山转化”“深圳链主+中山配套”的产业协同方式正在加快落地。
第三,是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方式的新突破。打造世界级湾区,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是一道“必答题”。此次两地联手打造深中经济合作区,是为东西两岸从“硬联通”走向“软连接”乃至“一体化”率先作答。
与深圳跨城联手,面向全球开展招商。中山的底气来自哪里?
回看近一年来,抓住深中通道通车前的窗口期,中山从产城空间重塑到政务服务效能再造,提前下足了功夫。过去一年,中山市镇干部接力走访了超4000家规上企业。近2.4万件企业诉求,得到“马上办”机制“即接即答”的响应,并以4.2天的平均用时得到解决。
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提出“全力打造大湾区一流营商环境”,首次将设立“企业服务1号线”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让企业家真正实现“办事不找人,办成事不求人”。
实际上,早在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中山就提出把营商环境改革作为中山改革的“头号工程”,明确营商环境改革要全面对标学习深圳。营商环境改革的最终目标导向,就是要打造深中“无差别”营商环境,让企业和群众在中山办事,能够享有与深圳无差别的获得感、体验感。
中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赵湘表示,到2023年底,深中融合互动专区的服务事项将拓展至100项,实现深中两地服务事项 “指尖通办、无感漫游”,让跨城“无差别办事”的营商环境成为中山的“金字招牌”。
做好三件事,打好“深圳牌”
随着深中通道加快建设,一座有形的桥即将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中山的空间“留白”,为深圳延伸产业链提供了绝佳选项。未来,从中山东部出发,30分钟之内就能直达深圳宝安,打开了一体化发展的想象空间,也是这次两地联合招商的现实基础。
深中通道加快建设,深中同城已成趋势。中山要打好“深圳牌”,尤其是“同城牌”,需要做好三件事。
首先,要用好深中联合招商机制。深圳是全球创新中心,世界瞩目。深中联合招商,让中山站到了世界的中心,中山要用好这个舞台,吸引全球关注,让世界重新认识翠亨、认识中山。
其次,要加速交通一体化,释放同城化新能量。深中同城,交通一体化是基础。中山必须加速海、陆、空、铁全面衔接深圳,率先实现同城化运作。
第三,要对照深圳标准,建好城市“新客厅”。深中同城,翠亨新区是“第一前沿”。今年恰好是翠亨新区成立10周年。十年磨一剑,翠亨再出发,要全方位对照深圳标准,对标宝安,打造珠江口西岸城市新地标,以翠亨宝安一体化建设,引领同城化发展。
深圳中山首次全球联合招商大会,是深圳官方首次官宣与中山牵手,深圳表达了鲜明的合作态度,两座城市拿出了实实在在的合作举措。可以说,这是东西两岸城市的一次“双向奔赴”,一体化有了扎实的现实基础,两地从“双城”向“同城”相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深中通道即将通车,中山立足珠江口西岸,主动对标深圳,积极携手深圳、拥抱深圳,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赢取融合发展的“信心票”。
【采写】南方+记者 何伟楠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