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应当具备哪些素养?北师大团队提出这个教育模型

作者 冉小平 2024-12-12 11:50

日前,5C核心素养教育2024年国际交流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办。由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副院长魏锐教授团队提出的5C核心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5个英文首字母组合)及其实践运用引起中外专家学者广泛关注。

5C核心素养教育2024年国际交流会议现场。

5C核心素养教育2024年国际交流会议现场。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首席执行官史彦恺在致辞中强调5C核心素养在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特殊性、培养审辨精神、提升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激发创造力方面的独特价值,并期待加强合作不断拓展5C核心素养国际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局长Svein Oesttveit在视频致辞中认为,5C核心素养对学生应对未来挑战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自信且有能力的个体。

美国21世纪学习委员会创始主席David Ross赞赏5C核心素养与世界经合组织的全球素养框架相辅相成,呼吁各国教育工作者将其融入教育实践中。

受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委托,自2014年起,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刘坚、魏锐教授团队发表研究报告《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10年时间团队持续关注核心素养与教育创新,先后发布《核心素养5C模型》《教育创新前沿丛书》等多个报告和数10篇学术论文及系列研究著作。同时开发二级指标、评价量规及在线测评工具,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团队还通过与北京丰台、海淀,上海黄浦,浙江温州,山西晋中等地合作将项目学习与5C核心素养深度融合。数据显示,高质量项目学习对学生发展社会责任、审辨思维、沟通与合作、创新素养等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项目学习作为落实5C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受到与会专家广泛关注。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卓玉强调,项目学习与核心素养相辅相成,是推动教育创新的重要力量。他分享了“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区域整体改革”项目的实践经验,展示了项目学习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提高综合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会议还设置了项目学习区域整体推进的路径与策略论坛和区域推进项目学习经验分享会,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来自各地的教育负责人分享了推动教育改革、落实5C核心素养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会议还面向全国征集到5C核心素养教育实践优质案例,并开设实践论坛,展示多样化的教育实践样态。

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

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

刘坚在闭幕式总结发言中呼吁,发展学生5C核心素养是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高水平实施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强有力举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他倡导教育在做好加法的同时做好减法,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权,让核心素养教育真正落地生根。“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少些再少些,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大些再大些。”刘坚说。

本次会议由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教育发展与评价研究院共同主办。

南方+记者 冉小平

通讯员 郑晓时

编辑 蔡如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