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首季经济成绩出炉,韧性背后的珠海“三重力”

作者 张紫微 2025-04-30 09:19

近日,珠海市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经济运行简况。

总的来看,2025年,珠海经济实现了平稳开局:地区生产总值1120.89亿元,同比增长4.0%。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上升。在多重挑战之下,交出一份稳健的“成绩单”实属不易。如何在不确定中锻造确定性?这已经是城市发展的必答题。

从珠海的“成绩单”中,我们看到制造业迈出坚定的成长步伐,优势产业的牵引力不断增强;看到生产性服务业异军突起,被提升至城市发展“十年战略”的高度;看到消费和外贸的逆势上扬,有力提振应对外部风险的信心和底气。

对于珠海经济特区这样一个把对外开放嵌入基因的城市,一季度开局的回答,关乎信心,更关乎方向。

第一重力

“制造+服务”两业融合“强筋骨”

工业是经济的“筋骨”,也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一季度,珠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这背后,优势产业加速领跑、民营经济活力释放、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三重动能,稳住了经济韧性增长的基本盘。

分产业看,一季度,珠海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分别增长35.3%、12.2%、10.4%、4.4%。全市规上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也跑出了“加速度”,增加值分别增长4.9%、12.5%、5.5%。优势产业正成为珠海经济突围的“精锐部队”,展现产业结构向“高”而行的鲜明特征。

按经济成分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民营经济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提升,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当前,珠海正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冲刺“十五五”GDP万亿目标,这迫切需要培育推动城市能级量级跃升的“新引擎”。而刚刚召开的一场大会,标志着珠海已从城市发展战略高度作出了选择。

4月28日,珠海市召开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签约19个项目,签约金额近百亿元。

大会明确提出,除了坚持实体经济为主、制造业优先,还要狠抓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协同港澳、带动珠西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为构建具有珠海标识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在“制造业当家”已成为湾区共识的当下,珠海坚定选择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是珠海立足当下的现实需要,也是着眼未来的战略之举。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看,生产性服务释放出增长潜能。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1.6%。

珠海是一座具有“科创基因”的城市。曾经,珠海首开全国重奖科技人才先河,引来董明珠、雷军、求伯君等“92黄金一代”;改革开放以来,南方软件园培育了一批优秀的软件从业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高科技企业的骨干人才。几十年过去,当年埋下的科技创新的种子到了“葡萄成熟时”,将为珠海的未来十年兑现更强的发展动力。

珠海谋划,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以“云上智城”建设为牵引,加快构建“算力支撑+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完整生态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供给、更加高效的要素配置、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

让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发展,不断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厚植服务大湾区的支撑力,正在成为珠海向万亿级城市行列迈进的强力引擎。

第二重力

“文旅+消费”双轮驱动引增量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列为年度工作任务之首。报告提出,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珠海市因地制宜发挥区位优势,围绕推动政策落地、推动消费扩量、优化消费体验等方面,全力挖掘珠海消费市场新动能,释放消费潜力。

从“绿美集市”将城市绿地转化为活力消费空间,到“蒸蒸日上 鲜聚珠海”挖掘健康餐饮创新方向,再到2025广东夏季促消费暨“家520”购物季活动打通家庭生活全链条需求,珠海正通过给政策、给场景的组合拳,进一步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打造新的增长点。今年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7%。

其中,以旧换新政策的带动效果颇为显著,其已拉动消费约41.99亿元,带动相关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速明显加快,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4.7%、40.4%、22.6%。

作为内地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跨境消费的潜能也在珠海不断释放。港澳公众假期,依托“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红利及跨境支付便利化创新,港澳家庭纷纷驱车经港珠澳大桥北上珠海,掀起跨境采购、休闲旅游热潮。

4月18日至19日,仅39小时内,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出入境旅客突破21.58万人次、出入境车辆超3.35万辆次,同比分别增长132.43%和78.24%。其中入境客流占比超七成,入境客流与出境客流形成近9.3万人次“剪刀差”。

为提升跨境消费体验,珠海持续优化跨境消费环境,包括推出港澳人士参与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并在口岸LED屏、热门商圈强化政策推广,变跨境流量为经济增量。

第三重力

“内销+外贸”双线突围显韧性

第137届广交会上,珠海194家企业以自主研发的多样产品构筑起"智造方阵",而在上百公里之外的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栏港,“昌民号”货轮满载家电、有机肥和新能源产品,劈波斩浪直航巴西。

这“一展一航”的动态,恰是珠海一季度外向型经济破浪前行的缩影。

据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珠海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811.21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出口总额546.48亿元,增长11.2%;进口总额264.73亿元,增长26.5%,在复杂国际贸易环境中走出了一条“市场多元化+物流立体化”的双线突围路径。

在关税背景下,珠海外贸为何能以超全国平均增速(1.3%)的态势实现开门红?

这首先映射出从“珠海制造”到“珠海智造”的跃迁。珠海外贸企业和产品含“高”量、含“新”量不断增加,从广交会的珠海参展企业中可见一斑。超万件展品涵盖智能家电、消费电子、物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参展企业总数的42%,此外还有8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8家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其中,泰坦智能、纳思达、顺鑫电气、珠海鼎胜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今年都是首次参展,均以“小而精”的特点和差异化技术切入细分赛道。

更为重要的是,珠海外贸正形成"新兴市场崛起+传统市场稳固"的多元格局。今年一季度,珠海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3%、41.6%,均高于整体,对新兴市场进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在外贸高歌猛进的同时,珠海启动百场贸易对接活动,为外贸企业推出一系列助企纾困的政策支持和服务,稳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市场布局更加多元,让企业有力增强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

最后是物流条件提升带来的时空概念重构。港珠澳大桥开通6年来,客流突破6230万人次,物流总值达9427亿元,已成为大湾区“人畅其行、货优其流”的黄金通道。4月初,大桥公路口岸正式解锁生鲜冷链通关功能,验证了“空港集货+大桥快运”模式的可行性,进一步赋能大湾区国际物流枢纽建设。

近日的开通"珠海-巴西"直航航线,不仅将航程缩短30天,更带来30%以上的综合物流成本下降。这条跨越半个地球的蓝色通道,直接打通了珠江口西岸制造带与拉美市场的"任督二脉"。

随着珠海机场国际货运航线最快三季度有望开通,珠海正构建海陆空联动的立体物流体系。配合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基建,一个辐射粤港澳、对接RCEP、链接全球的快速物流圈逐渐成型。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正在转化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强韧性"。

南方+记者 张紫微

编辑 蔡如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