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40年|许英华:杏坛芳华育桃李,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 申红洲 2024-09-09 20:22

编者按:

9月9日上午,江门市举行教师节庆祝活动,并对40 年教龄优秀老教师进行表彰。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载春华秋实,在我国第40个教师节之际,江门市教育局联合南方+江门教育频道策划推出主题为“躬耕教坛40年,一片丹心育桃李”的系列报道,采访40年教龄优秀教师代表,回顾他们在三尺讲台上坚守初心、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教育教学生涯,分享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故事、教育智慧。


来到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门口,一下便被优雅而庄重的风采楼吸引,许英华说,“在风采华侨中学待了将近四十年,这里的一草一木,对我来说都像是老朋友一样。”

许英华,1984年参加工作,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曾长时间担任学校的语文老师。他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是学生们心目中的“严师益友”,深耕教坛四十余载,他用勤奋与执着,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

他说,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过往人生,应是“求索”二字。

许英华。熊毅 摄

许英华。熊毅 摄

寓教于乐:他的语文课更多是拥抱世界

刚毕业那年,许英华回到家乡的学校担任教师,对于教授哪门课,他心里期待又好奇。一次,他正在洗澡的时候,听到房间外传来校长的声音“许老师,你教语文课吧。”

许英华对这一结果,并不感到意外;实际上,他跟语文的缘分早已有之。

许英华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他从小便在书堆里长大。上学时,许英华又幸运地先后遇见两位富有文学修养的语文老师,“我的老师在课上声情并茂,在他们的讲述下,课文中的人物仿佛活了过来,时至今日依然记忆犹新。”许英华说道,他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人性的温暖,点燃了自己对文字和教育的无限向往。

从村小到风采华侨中学,许英华当了40年的语文老师,一直坚守在语文课堂上。

“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备的学科,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许英华说道。为此,他力图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大语文观”,形成“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意识,在日常司空见惯的环境中发现语文之美,进一步探究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积淀学科素养。

比方说,在讲到课文《祝福》时,有学生问道,祥林嫂的命运为什么这么凄惨?为此,许英华结合当下的社会视角与语境,教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挖掘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与思考。

“只有孩子喜欢语文,他们在课堂上才会真情投入,展现生命活力。”许英华说,“只有学生们感兴趣,听你的课才会特别来劲”。

此外,作为一位经验丰富且资历深厚的语文老师,许英华有着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这些年来,在课堂内外他皆进行过诸多尝试。课堂内,施行全方位、多角度教学;课堂外积极开展故事分享、好书推荐等活动。

“这种方法不仅有趣,还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成绩水到渠成,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学生们健全的人格。”许英华说道。

化教于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被看见

作为良师,许英华传授知识,答疑解惑;作为益友,他为学生拨开思想的迷雾,给予心灵的慰藉。他认为,学生的成绩诚然重要,但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教学生涯以来,有一件事让他触动很大。二十多年前,许英华带了一个学校里有名的“刺头班”,“我接手的时候,班里学生课上不听讲,课外净惹事,家长们很头疼。”许英华说,光是给学生们立规矩已经不够用了。

于是在课后,许英华更多地跟班里的同学约时间,从他们的兴趣爱好着手,关心他们的生活。随着沟通的深入,许英华发现不少孩子平时的生活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逐渐变得不爱学习。

这让许英华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他们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也渴望被看见。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绝不仅仅只看学习成绩。于是,许英华主动当起了孩子们的“家长”,从衣食住行出发一点点走进学生们的生活。

渐渐地,许英华在学生们眼中的形象也发生了改变,从“惹人嫌”到见面都会尊敬地喊一声许老师。

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收获的是学生们可喜的成绩。“老师,我考上心仪的学校了!”“老师,我考上了师范学校,希望和你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老师,我即将大学毕业,打算回到家乡发展。”……每到毕业季,已毕业的学生总是不会忘记来告诉许英华自己取得的优异成绩。

“看着他们一步步地长大,学业有成,我打心底替他们感到开心,都说我教出了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其实是学生们成就了我。只有学生好我们才会是好老师。”许英华说。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许英华说自己亦想与同行共勉:“教师是一份伟大的职业,虽然我们都默默无闻,但我们为国家的发展夜以继日地培养优秀人才,看到学生成长、国家繁荣昌盛,我们会感到无比幸福和快乐!”

南方+记者 申红洲

通讯员 诸小林

编辑 梁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