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下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余新平教授团队与佛山地区斜弱视及视光学专业医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本次会议聚焦斜弱视诊疗、视觉功能重建及近视防控等临床热点问题,通过专题讲座、病例讨论及多学科对话,为参会者呈现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宴。活动吸引了包括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及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的眼科专家参与。
聚焦临床痛点,共探斜弱视诊疗新思路。会议在中山眼科中心余新平教授与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医院段虎成副院长的联合致辞中拉开帷幕。余新平教授强调,斜弱视作为儿童视觉发育障碍的重要病因,其精准诊疗需依托多中心协作与技术创新;段虎成教授则指出,本次交流旨在推动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复杂病例的临床决策能力。
Session 1 由余新平教授主持,围绕斜视手术难点展开深入探讨。
首先由中山眼科中心王忠浩教授以《斜视再手术的注意事项》为题,系统剖析了再手术患者的术前评估要点,强调需结合眼球运动功能、双眼视功能破坏程度及患者心理预期和职业要求制定个性化方案,并分享了术中调整技巧及术后视功能重建的长期随访数据。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朱彬彬博士通过《重塑垂直视界——双眼上斜肌麻痹一例》的病例报告,展示了复杂性斜视的多模态诊疗路径,水平方向的斜视在垂直方向的斜视进行矫正后变化较大,分次进行手术矫正的手术方案为复杂垂直斜视的诊疗提供了最佳效果。
Session 2 由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斜弱视与视觉重建科严槟主任主持,聚焦近视防控技术联合应用及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诊治进展。
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刘惠东教授在《近视管理技术的联合应用》中提出“阶梯式联合干预”理念,结合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及离焦框架镜的协同作用,通过多中心临床数据验证了联合方案对眼轴增长的控制效率。
中山眼科中心原永广教授围绕《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诊治》,解析了该病与未矫正的屈光不正、未正确矫正的屈光不正、双眼融合功能紊乱和精神心理等因素的关联性,强调早期评估干预的重要性,建议小角度内斜可考虑三棱镜矫正和肉毒素注射治疗,大角度斜视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在专题讨论环节,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金梅主任、李晓凤主任,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廖爱平主任等专家结合临床实践,就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评估标准、近视防控方案的个体化选择、复杂性斜视的病因及诊疗思路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以往三棱镜验配的目的是消除患者的复视,余新平教授指出应以恢复患者立体视为目标,1-2个棱镜度的差异却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视觉功能。对于临床上诊疗思路不明确的复杂性斜视,严槟主任指出对于复杂性斜视,当垂直方向的斜视进行矫正后水平方向的斜视发生较大变化,此时分次手术更为可取。最后,专家们一致认为,多区域交流合作与规范化诊疗路径的建立是提升患者预后的关键。
总结展望:以学术联动赋能区域诊疗水平提升。
会议闭幕环节,余新平教授与严槟主任总结指出,本次交流不仅深化了对斜弱视、近视管理等核心问题的认识,更搭建了跨区域学术协作平台。未来双方将在复杂病例转诊、临床研究协作及技术交流等领域深化合作,助力佛山等珠三角地区眼科诊疗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此次学术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对话,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前沿的诊疗思路,彰显了区域医疗联合体在推动学科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参会者纷纷表示,期待此类高水平交流常态化开展,以学术创新惠及更多患者。
供稿 | 眼科医院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