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东莞与香港,又一次同时引起全国关注。
17日,莞港产业合作交流会签约项目184.7亿元;18日,东莞市委书记韦皓拜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东莞城市影像展暨“湾区周末IN东莞”推广活动走进西九龙高铁站;19日,香港东莞社团总会第五届会董就职典礼举行。
莞香、制造,莞港曾将各自“基因”刻入另一座城,如今又将合作推向更新高度。东莞与香港,为何能成为彼此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那一座城?
东莞市中心城区。
东莞市中心城区。
缘起:莞香的传说,手袋的传奇
香港名字的由来,一直流传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源于香江,也有人认为源于莞香。
据《香港方物志》记载,明朝神宗万历元年以前,香港一带均隶属于东莞县。彼时,现在的沙田是莞香著名产地。繁荣的香市贸易下,香产品从沙田运至尖沙咀,再转运至石排湾集中,然后销往世界。
石排湾这个转运香料的港口,则被称为“香港”。相传因莞香堆积如山、香味日浓,码头所在的城市也由此得名“香港”。
莞香是否为香港名字的来源很难考证,但确实为东莞、香港搭建起文化与商贸的纽带。至今,东莞沙田镇、香港沙田区仍同以“沙田”为名。
1911年,广九铁路筑成通车,石龙火车站同时启用,香港各大商行来到东莞开设分店。
广九线为东莞经济发展搭建了一条“黄金线”。图为民国时期的石龙火车站。
广九线为东莞经济发展搭建了一条“黄金线”。图为民国时期的石龙火车站。
1964年,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建设,从东江引流入港,历经三次扩建与一次改造,满足了香港约80%的淡水需求。
东莞与香港下一次的碰撞,注定永载史册。
1978年,香港商人张子弥来到虎门镇,设立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太平手袋厂,用缝纫机针脚编织出“前店后厂”的传奇,奏响莞港现代合作的序曲。
承接港台产业转移,一批港资企业到东莞设厂,农业县开始向“世界工厂”迈进,造就了“东莞堵车,全球缺货”的时代神话。与此同时,困于瓶颈的香港制造业在北迁后打开“海阔天空”,香港企业升级为“总部”,展开研发、融资业务,催化了香港的生产服务业发展。
1978年,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创办。
1978年,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创办。
“后厂”令“前店”成功转型,“前店”令“后厂”成为出口制造基地。
随后40多年间,数千家港资企业如繁星般镶嵌在东莞。截至2024年,累计有8102家港企来东莞投资,金额达487.3亿美元,占全市吸收外资近六成。港资是东莞第一大外商投资来源,也是东莞开放型经济的支柱力量。
蝶变:智造天地阔,港才进莞来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发展命题。
然而不论今夕何夕,香港+东莞都交出了令世人惊艳的答卷。
“香港研发+东莞转化”——
在松山湖,正对着华为三丫坡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有着最新的莞港续集。
基地的发起人李泽湘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也是东莞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2014年,李泽湘和其他发起人引进了来自香港等地的数十个创业团队进驻基地,专注培育、孵化硬科技企业。
如今,包括XbotPark机器人基地已成功孵化近70家科技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有6家。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云鲸智能、正浩创新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就是从这里走出。
被誉为“科创梦工厂”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
被誉为“科创梦工厂”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
随着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前店后厂”逐渐转向“前研后造”转变,莞港两地成为重要的创新研发生产基地。XbotPark机器人基地所代表的莞港共同研发、东莞“智造”的模式则更往前迈出一步。
“香港服务+东莞制造”——
2015年,粤港服务贸易自由化全面实施,东莞与香港开始在会展业、服务贸易、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以及企业“走出去”等五个方面深化合作,成为莞港两地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合作的试水和延伸。
莞港“同城”照进现实——
随着全球首个跨关境海空联运项目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的启用,货运时间的缩短、成本的降低,让莞港两地的生产要求更快速地流动起来。
截至2月20日,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进出口总值已突破200亿元,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企业800余家。
在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莞港联动助力“湾区制造”直飞全球。
在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莞港联动助力“湾区制造”直飞全球。
在莞港产业合作交流会上,韦皓说:“香港研发在东莞有赛道,香港服务在东莞有市场,香港创新在东莞有场景。”
不难看出,东莞希望把香港的科创资源、金融资源,与东莞的先进制造业和产业场景结合起来,携手抢占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的产业制高点。同时,东莞也希望能将香港先进的服务理念、高标准的服务规范以及资深专业人才引入东莞,推动东莞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更高层次的互利共赢。
莞港产业合作交流会在香港举行。
莞港产业合作交流会在香港举行。
从“前店后厂”到“香港研发+东莞转化”“香港服务+东莞制造”,凭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风,莞港双城长风破浪!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曾说,深圳将超越硅谷,成为全球经济中心。他给出的唯一理由就是,深圳旁边有一个可承接深圳研发、专注制造业的东莞。
“香港研发+东莞转化”模式,更加深刻地印证了这一观点。
作为香港第二个商业区,九龙东充满着投资机遇。图源: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
作为香港第二个商业区,九龙东充满着投资机遇。图源: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
烟火:才品维港饮,又食烧鹅濑
“最佳拍档”时代佳话,融进了莞港人民的烟火寻常。
现在,不少人仍把樟木头叫成“小香港”。
1991年,樟木头第一个由香港人投资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翡翠花园一经入市便被抢购一空,短时间内吸引了20多家香港地产商。最高峰时期,居住在樟木头的香港人甚至达到了15万人。
“小香港”的别称里,还印着两城从生产融合到生活融合的印迹。
被誉为“小香港”的东莞樟木头。图源:樟木头镇融媒体中心
被誉为“小香港”的东莞樟木头。图源:樟木头镇融媒体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在港的莞籍乡亲有80万人。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东莞已经成为“港人北上”的新热点。数据显示,2024年东莞接待香港游客接近2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97%。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大湾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吹响了合作办学的“集结号”。莞深在高等教育、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始“双向奔赴”——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落地松山湖,大湾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先进材料与绿色能源研究院达成共建。
在松山湖、滨海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越来越多香港青年来莞创新创业,推动莞港科创合作走向更大空间。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学生报到入学现场。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学生报到入学现场。
在东莞国际商务区,总投资约30亿元的东莞香港中心正在建设中。项目融合总部办公、顶级商业、公寓、住宅于一体,将重点吸引香港的金融、会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入驻,同时也将引进香港的医疗、教育、文创资源。一个世界级城市综合体正在酝酿。
3月18日,在东莞城市影像展暨“湾区周末IN东莞”推广活动上,东莞用48组摄影作品、6条港人到莞旅游路线、近80件东莞潮玩产品,邀请香港市民到东莞Citywalk。
活动上,香港旅游议会和东莞旅游协会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莞港两地文旅体商互动合作,让“早上喝维港咖啡,中午吃东莞烧鹅”成为更多莞港居民的生活体验。
莞港旅游业界代表在西九龙高铁站顶层天空走廊打卡。
莞港旅游业界代表在西九龙高铁站顶层天空走廊打卡。
从产业伙伴到生活共同体,“最佳拍档”握住的不仅是当下的合作机遇,更是两个城市在新时代的共生密码。
“终点站:香港西九龙”,东莞火车站的电子屏闪烁着,催促莞港双城的人们快些迈开步伐、奔赴另一城。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步伐,催促着两城更加紧密地携手。
莞港故事,未完待续……
相关:
莞港产业合作交流会在香港举行,投资贸易合作总金额184.7亿元!
充分发挥莞港“最佳拍档”优势!香港东莞社团总会第五届会董就职典礼举行
撰文:南方+记者 马新杰 吴擒虎
策划:靳延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