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零售转型,一场硬仗

作者 戴晓晓 2025-03-18 19:32

零售改革关键期叠加严峻外部环境,平安银行零售转型难度超乎想象,但它坚定战略定力,“止血”完成,一系列“造血”打法正在落地。

3月17日,平安银行举行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零售改革再次成为最受关注议题之一。

2024年是银行业经营环境持续深刻变化的一年,规模趋缓,息差持续收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风险承压,股份制银行更是面临大行业务下沉和优质区域城商行本地化优势的夹击。

在此背景下,平安银行交出的成绩单:2024年实现净利润445.08亿元,同比下降4.2%。2024年末,资产总额57692.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不良贷款率1.06%,与上年末持平。

而另一组“一减一增”数据,可见主动转型步伐之大:2024年,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10.6%,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2.4%。这背后是平安银行对业务结构进行主动调整,主动优化零售贷款业务结构。

业绩会现场,平安银行高管层明确,随着高风险资产出清,平安银行零售改革进入关键期,零售业务将聚焦两大体系的中风险贷款产品,同时对公业务高质量“补上”,做“不偏科”的大银行。

“我们判断2025年仍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但平安银行将聚焦当下、全力以赴,深化各项改革举措落地,延续战略转型良好态势,力争业绩逐步企稳。”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说。

零售改革难度超乎想象,坚持战略定力

过去一年,平安银行零售改革持续深化,主要从四方面推进:

一是提升自主获客及自主经营能力,做大特色自主获客渠道。

二是重塑信贷产品体系,加快推进中风险、中高收益产品的研发和落地。

三是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体系,做实获客和活客经营。

四是提升队伍财富管理能力,丰富产品货架。

平安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项有志谈到,过去一年,平安银行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尤其是资产端的业务结构,提升新增贷款质量。2024年,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中,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和占比增长,信用卡应收账款、消费性贷款余额和占比下降。零售存款业务保持增长,个人存款余额较年初增长6.6%,年个人存款日均余额较年初增长 10.1%。管理零售客户资产近42000亿元,较年初增长4%。

冀光恒谈到,随着高风险资产资本出清,零售贷款单月净投放逐步好转,按揭、持证抵押等基石类贷款规模已经企稳回升,目前平安银行零售改革转型已经进入关键时期。

此次业绩会上,记者了解到三个重点信息:

首先,从战略层面,零售改革难度超乎想象,但平安银行坚持战略定力。

冀光恒谈到,平安银行是一家以零售见长、以零售为主、带有科技基因的银行。

过去,在顺周期、经济高涨的情况下,平安银行以较好较快的方式跑马圈地,但经济环境出现调整时,产品策略和风险策略调整稍慢了一些。

高定价、高利率、高利差、高风险的产品不可持续,且若L端强,A端弱,风险抵补能力可能会出现问题。

因此,过去一年,平安银行坚持战略定力,将零售战略梳理清楚,同时解决配套问题,零售内部从竖井化管理为主的模式回到了统一化管理。

此次改革快速调整高利差、高风险产品,进行非常艰苦的渠道改革,其核心在于客户结构。

其次,改革核心是做好两大体系的中风险贷款产品,打造穿越经济周期的资产组合。

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兼首席风险官吴雷鸣谈到,零售改革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聚焦两个领域,丰富产品“弹药库”:

第一是国民经济要重点提振领域,即消费领域。打造以个人信用为核心、满足个人消费或者小额经营需求的产品“橙e贷”,目前正在试点,很快就会推广和上量。

第二是小微经营领域。打造以个人信用叠加小微企业经营数据和信用为核心的,满足小微企业、个体商户包括农户需求的产品体系,目前正在内部测试。

吴雷鸣认为,尽管贷款产品相对同质化,但如果设计理念和经营体系不一样,那么可能展现出的竞争力会不一样。上述体系中,平安银行强调三个因素:

第一是坚持自主获客,对客户综合经营;

第二是做好客户分层和产品组合,根据客户风险分层、综合价值、全生命周期价值,来做不同定价和服务产品体系,通过“服务组合包”,提高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

第三是重点打造集中风控和资产的组合逻辑。构建稳健但相对进取的组合,且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做相应调整,来穿越整个经济周期。

再次,零售不良生成已见底,并将进入下行通道。

吴雷鸣谈到,过去一年平安银行主动退出高风险客群,存量高风险资产下降;同时加大中低风险产品的研发和投放,优质客群占比不断提升,零售风险管控效果显现。“可以肯定的说零售不良的生成是见顶的,预计2025年零售不良生成会进一步下降,资产质量会持续改善,零售的信贷成本比会快速下降。”

当下,信贷市场的有效需求还面临较大挑战。对于平安银行来说,零售改革第一步“止血”已经做到,但“造血”还需要过程。冀光恒坦言,这一时期要“咬住牙”,要有三五年的定力。

强大的银行不“偏科”

对于平安银行来说,在零售转型关键期,对公业务要补上,但这一“补”并非应景和暂时的。冀光恒认为,没有一家强大的银行是“偏科”的,平安银行要经历一个均衡发展的过程。

平安银行副行长杨志群谈到,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平安银行坚持“做精行业、做精客户、做精产品”,聚焦基础设施、汽车生态、公用事业、地产四大基础行业,拓展新制造、新能源、新生活三大新兴行业,去年企业贷款余额增长超1700亿元,较年初增长12.4%。

在客户方面,去年平安银行对公客户数85.33万户,较年初增长13.2%,总行级战略客户存贷款余额增长,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4.6%。

在产品方面,平安银行继续发挥具有特色的数字财资、供应链、跨境以及银团等产品竞争力,上述产品业务量在去年均实现增长。

在客群方面,去年平安银行进行价格改革,从普惠和一大一小的改革着手,建立新的客群体系。

今年平安银行将加强中长期贷款、项目贷款,加大科技贷款投放力度,持续发挥供应链、跨境、并购、银团产品优势,要做好量价平衡。“对于量价平衡方面我们会精细化管理,为零售补位。”

超1700亿元的企业增长,是否会带来风险?对于外界提出的上述关注,吴雷鸣说,“对公的增长不会带来风险的增长。”

吴雷鸣谈到,从风险准入度来看,新增对公贷款主要集中在优质客户和受鼓励行业,中高风险评级超过6成,且笔数和金额都提升近9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增量部分主要在基建民生、制造业等领域,上述行业不良率均保持较好状态。

对公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做强分行这一战略配套,平安银行对分行的授权进行了扩权,同时做好三方面风险管控举措:第一,打造成熟的风险管理体制;第二,按客户的风险评级为基础的,高评级客户扩权,低评级客户收权,并非一刀切。第三,在监督机制上进行指导和纠偏。

“我们有信心在25年既能保持对公的继续高速增长,也能使对公的资产质量保持总体稳定平衡。”吴雷鸣说。

做“不偏科”的强大银行,平安银行改革战略路线图已然清晰,这注定是一场硬仗。

南方+记者 戴晓晓

编辑 刘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