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在电白区坡心镇的广东象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甘薯种植基地,处处呈现一派繁忙,40余名工人正熟练地剪取甘薯苗,动作麻利而有序,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景。
“我们的基地主要经营薯苗销售,每株0.1-0.2元,春节后已采收4次,每次约200万株。”基地负责人柯海清介绍,该基地采用“一年双种”模式,200亩土地年产量达800吨。
电白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区甘薯种植面积突破6.1万亩,总产量11.3万吨。今年3月20日,沙琅镇堂砥村组织的甘薯测产结果显示,亩产达1969.89公斤,比当地平均亩产高出5.8%。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电白区近年来在甘薯产业上的科学布局和政策扶持。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脱毒种苗助力高产
“一年甘薯半年粮。”甘薯作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以其耐旱、适应性强等特性,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然而,甘薯病毒病一直是制约产量和品质提升的难题。由于近八成农户的种苗依赖自留或互换,导致品种退化严重,影响产业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电白区加快小良镇、坡心镇甘薯脱毒健康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位于小良镇岭圩村委会的广东省农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便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该公司流转土地300多亩,建立200多平方米的甘薯组培室,购置先进实验设备,开展甘薯脱毒种苗繁育。
“我们正在建设20亩温室大棚,200亩水肥一体化,进一步扩大种苗繁育能力,向农户提供优质脱毒种苗。”公司负责人罗嘉喜表示。电白区还大力推广冰淇淋、人参薯、玛莎莉、丝滑等优质品种,并通过免费发放脱毒种苗、有机肥料和农业机械,带动甘薯种植实现高产高效。
“稻-稻-薯”轮作模式
盘活土地促增收
为充分利用冬闲田、季节性缺水田及复耕撂荒地,电白区积极推广“稻-稻-薯”水旱轮作模式,并探索甘薯与不同作物间套种技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霞洞镇的电白区霞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梅兰介绍:“我们基地的甘薯种植是冬种品种,种植时间需达150天左右,预计下月下旬,基地的甘薯就可以开挖,挖完准备水稻轮种。”
目前,霞洞镇番薯种植面积约5013亩,年产量高达9646吨,番薯产业已成为霞洞镇的主体产业,主要成片种植基地分布在霞洞、正源、下岭、永乐等村,番薯种植品种丰富,包括玛莎莉、蜜薯、丝滑、小香蜜、冰淇淋等优质品种。
此外,电白区还着力推动甘薯产业机械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通过示范片创建,推广甘薯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技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模式,减少人工成本,促进标准化生产,带动全区甘薯单产提升。
“甘薯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是农民增收的‘金钥匙’。”电白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打造甘薯高产示范镇,延伸产业链条,让‘土疙瘩’变成‘金疙瘩’”。
文、图/通讯员卢晓娟何伟
茂名发布编辑部
编辑:朱昭君 实习生 林文夏
初审:柯柱基
审核:温国
来源:今日电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