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杯更“懂你”的牛奶,乳业如何“掘金”深加工?时长共2分48秒)
打造一杯更“懂你”的牛奶,乳业如何“掘金”深加工?
“让食物成为你的良药,让良药成为你的食物。”这是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的一句名言,深刻揭示了饮食在健康中的核心作用。牛奶是天然的营养丰富食品,如何深入挖掘牛奶天然营养潜能成为当前中国乳业的焦点。
近日召开的“乳品深加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食品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深入研讨乳品深加工,这不仅关乎如何挖掘消费者手中一杯奶的营养潜能,更关乎中国乳业如何完成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关键转型。
精准匹配多元需求
作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的重磅活动,“乳品深加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吸引大量专家参与,带来关于乳制品“精准营养”的研究成果分享。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乳业国创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艾连中指出奶酪加工副产物不只对婴幼儿大脑有影响,对延缓衰老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谭明乾的研究显示,牛奶外泌体有望作为叶黄素类的脂溶性活性分子的载运体系,在细胞和小鼠的干眼症模型上对缓解干眼症有很好的效果。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张兰威研究发现,人源化乳脂肪球可支持婴儿认知发育,为强化配方奶粉设计提供参考。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周鹏谈到乳蛋白的分离提取与创新应用时说:“乳蛋白具有很好的营养和健康功效,在食品各个行业未来会有广泛的应用。”
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研究员刘冠辰认为乳清蛋白微粒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响应当今世界健康需求,在推动传统乳品升级并拓宽新型场景上,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从婴幼儿所需的蛋白,到孕产妇所需的蛋白,到青少年儿童需要的蛋白,甚至到老年人需要的蛋白,我们可以通过包括但不限于一些酶解技术,以及蛋白的智能递送技术等,进一步对乳蛋白进行深加工,对它进行挖掘利用,来满足人们对营养更好的需求。”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姜毓君教授指出,乳制品深加工正从“奶酪副产物利用”升级为“高附加值功能蛋白产业化”,通过连续化、精准化、低致敏化技术路线,实现乳基蛋白在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及大健康领域的全面替代与升级。
目前,中国乳业在牛奶营养挖掘方面的成果已经惠及消费者,比如伊利集团首创乳铁蛋白定向提取保护技术,将常温纯牛奶中乳铁蛋白保留率由10%提高到超过90%,降低了消费者摄取乳铁蛋白的成本。此外,针对心脑血管、血糖、骨骼等问题,伊利挖掘牛奶功能成分,进行精准营养设计,推出多款功能型奶粉,让消费者吃得更健康。
撬动乳业转型支点
《乳品消费增长机会洞察(2024)》显示,乳品市场正从“基础营养”向“功能精准”跃迁,消费者期待更多具备天然、功能、精准特性的乳制品。然而,行业供给端却面临现实挑战——尽管我国原奶品质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规模化养殖水平稳步提升,但乳品深加工能力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偏低,且乳铁蛋白、乳清蛋白等核心功能原料长期依赖进口,供需差距亟待弥合。
行业的供需失衡正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深加工产业被视为破局的关键。
深加工最直接的效应在于带动整个乳业价值链的重构与提升。以乳铁蛋白为例,据乳业国创中心专家介绍,乳铁蛋白尚未列入特医食品单独组件,一旦政策破冰,将直接打开医院临床营养50吨级新增需求,规模或超百亿元。
据了解,欧美在乳品深加工领域长期具有技术优势、规模优势、成本优势,中国深加工产品进口依赖度较高,如作为优质蛋白补充领域的核心品类乳清蛋白,我国仅2024年就进口乳清粉66.1万吨。业内人士表示,短期内,国内可以通过原料来源多元化缓解进口依赖,但长期来看,仍需依靠产业不断升级。
“‘十五五’时期是中国乳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关键窗口期,深加工是撬动中国乳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是稳定并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乳业国创中心主任何剑指出。
乳深加工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产学研领域的通力合作。何剑透露,“十五五”期间,乳业国创中心将重点打造深加工示范线,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最终希望通过5年到10年时间,推动中国乳产业进行一个全局性的革命,能够大幅提升乳产业的附加值,这样话,在上游会造福奶农,在中下游会串联起整个生态链,让整个乳业生态链都能有利润可赚,这个产业才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文字:南方+记者 周中雨
拍摄:南方+记者 王俊涛
剪辑:南方+记者 周中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