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公斤重的服装里,40位武校学生轮流扮演“喜洋洋”和“乐融融”,他们的自由发挥让吉祥物充满了生命力。
“摇尾巴、撞栏杆、蹦迪挥手、打滚淘气……”十五运会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在全运会期间频频出圈,它们凭借高燃互动圈粉无数,起飞、转圈、玩水、Breaking,被网友调侃为“人类首个能够起飞和倒立的吉祥物”。
这对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的吉祥物,在网络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多款周边产品热销,部分特许商品零售商在半个月内销售额突破千万元。截至11月15日,十五运会特许商品销售额已达6.8亿元。
火爆全网:喜洋洋”“乐融融”周边卖出6.8亿元
“喜洋洋”和“乐融融”的走红,并非全运会历史上的偶然。
回望1987年广州六运会,手持火炬的山羊“阳阳”横空出世,成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个正式吉祥物,为这项国家级赛事注入人文温度。
三十余载岁月流转,如今的“喜洋洋”和“乐融融”正以网友自发赋予的昵称火爆全网。
作为粤港澳联合承办的本届全运会的吉祥物,它们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头顶木棉红、紫荆紫、莲花绿水柱,暗藏三地融合深意。
“十五运会开幕以来,运动赛事氛围愈发浓厚,十五运特许商品作为传递体育精神、联结城市情感的重要载体,销售热度持续飙升,今年以来实现销售120万元,其中,开幕式以来,十五运特许商品日均销售约4.5万元。”广百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三国醒狮盲盒、以运动造型设计的吉祥物主题挂饰、吉祥物形象纪念冰箱贴、“全运会3D浮雕金”限量版金属纪念章等特许商品尤受青睐,成为年轻人的“社交爆款”。
该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十五运吉祥物与“广州手信”等本土IP的结合,产生了积极的协同效应。例如,三国醒狮盲盒将传统醒狮文化与运动造型相结合,既体现了广府文化特色,又融入了体育竞技精神,吸引了更广泛的消费群体。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还强化了湾区形象的整体传播。
线上线下的火热流量,为特许商品运营商带来了可观收入。销售热潮席卷粤港澳各大特许零售店,华南农业大学门店在开幕式次日创下单日13万元销售额的纪录,热门产品补货即“秒空”。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体育馆、广州体育学院以及顺德、清远的几个会场都卖爆了。”南粤集团十五运产品零售相关负责人卢家骏透露。
正佳广场十五运会特许零售店内,店员梁小姐亲历了销售狂潮:“门店周末单日进店量超万人次,在每人限购1盒情况下,醒狮盲盒上架1小时就会售罄。”
火爆的销售景象不仅出现在广州。深圳中心书城十五运会特许商店的店员介绍,吉祥物潮玩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有不少外国游客购买后,又多次复购,带回国送给朋友”。
目前,十五运会共设立特许零售店992家,实体渠道达910家,其中799家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同时设立82家线上店铺。截至11月15日,十五运会特许商品销售额已达6.8亿元。
出圈密码:官方设计与民间创意的双向奔赴
“喜洋洋”与“乐融融”何以具备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其走红并非偶然,而是一场官方设计与民间创造力相互成就的文化共振。
“当不少人根据自己的生活和观感,为‘喜洋洋’‘乐融融’起了新的别称,创作了新的内容内涵,我都是乐见其成的。因为这样实现了设计与民同乐的目标,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了全运会。”吉祥物设计师刘平云表示。
这种对公众创意的包容态度,反映出一种文化上的从容与自信,也为吉祥物IP的持续破圈营造了宽松的舆论土壤。
在这场创意互动中,真正为吉祥物注入鲜活个性的,是隐藏在服装之下的那群“灵魂扮演者”——来自佛山黄飞鸿文武学校与河南登封少林鹅坡武术学校的青少年学生。
这群平均年龄13至16岁的“武林少年”,在厚重服装的包裹下,凭借一股“放得开、玩得嗨”的劲头,将原本仅具外形的吉祥物演绎得活灵活现。
“起初还有些拘束,后来意识到反正也没人认出我们,就彻底放开了。看到观众因为我们的表演而开心,特别有成就感,”饰演“乐融融”的学生蔡浩宇说。
在没有预设动作规范的前提下,这群少年以自由发挥的肢体语言——即兴的摇摆、默契的互动、顽皮的打滚,甚至是对观众悄悄比心——为吉祥物注入了超越设计的生命力,也让“喜洋洋”和“乐融融”真正“活”了起来。
产业链效应:湾区制造支撑IP爆发
“喜洋洋”和“乐融融”的走红,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场产业链的全面动员。
在东莞的文博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流水线高速运转,工人加班加点赶工,一箱箱封装完毕的吉祥物周边正排队上货柜。
“原本没有想过能卖这么火爆,现在基本上天天爆单,工厂加了好几倍人手,但还是供不应求。”公司董事长刘庆辉说。
作为全运会历史上首次引入的潮玩品类特许生产商,文博工艺共生产推出60余款产品。
其中,吹泡泡小挂件在众多吉祥物周边中脱颖而出,成为“销量王”。
“目前,仅吹泡泡小挂件已接到十五运官方30万份订单,预估本届全运会全品类潮玩产品总产量有望突破100万只。”刘庆辉透露。
销售数据显示,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呈现出鲜明的购买偏好。年轻人热衷于三国醒狮盲盒和吉祥物主题挂饰,而中老年群体则更青睐限量编号徽章与纪念币。“融合了木棉花、紫荆花、莲花的‘粤港澳三花’徽章是最受欢迎的金属纪念币,正佳门店日均售出约200套。
大湾区潮玩产业已形成了一种新的“前店后厂”模式。广深负责设计、销售,牢牢掌握市场动态和前沿需求,其他区域负责研发、制造,整个链条不断碰撞、磨合,对市场需求具备敏锐捕捉和落地能力,这才造就了一系列“爆款神話”。
“三国醒狮盲盒和3D浮雕金纪念章等产品,需要精细的设计与工艺,促进了本地企业在文创设计、模具开发和批量生产方面的升级。这种IP驱动不仅创造了短期经济收益,更推动产业链向‘创意+制造’一体化转型。 ”广百集团相关负责人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十五运会的成功让我们对大湾区文创产业充满信心。未来,产业将更注重IP创新、文化融合与数字化营销。实现从‘制造’到‘创造’再到‘品牌’的跨越,需要政府政策支持、企业设计升级、产业链协同以及消费者教育等多方努力。”
透过厚重的头套,武校少年们看到观众因他们的表演而绽放笑脸;透过手机屏幕,亿万网友将喜爱转化为刷屏的点赞和抢购的手速。
这是一场官方设计与民间创意的完美邂逅,也是一次体育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彼此照亮。
从“阳阳”到“喜洋洋”和“乐融融”,从单一纪念品到全产业链开发,十五运吉祥物的成功不仅为赛事增添了亮色,更为大湾区文创产业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生动注脚。
文、图|记者 孙绮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