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主编王十月独家撰文:我为什么要拍短视频跑步推销杂志?

作者 郭珊 2025-11-06 13:27

编者按

“你别走哇,我们这个杂志很好看的!我们是‘中国最美期刊’啊!现在我们给你打折,打骨折……我还送个袋子!送一支钢笔!”

日前,广东省作协主办、有70年历史的文学刊物《作品》杂志发布两条征订广告引发热议。视频中杂志社长、主编王十月狂奔喊话求征订的镜头,因“画风清奇”而走红。这一事件,是标志着严肃文学主动褪去“长衫”、运用新媒体传播优势“下沉”读者?还是老牌文学杂志因受众面日趋缩小,焦虑之下被迫“妥协”的无奈之举?王十月应邀为南方+独家撰文回复争议,敬请关注。


文丨王十月

每年到十一月,文学期刊的主编们就开始焦虑,盘算着怎样将订量拉起来一点,至少要止跌。

我的跑步推销《作品》杂志的视频出来后,留言区有很多讨论。

有些人认为,重要的是办刊质量的问题。

其实这是个伪命题,做好内容,是所有办刊人的分内之事。至于什么样的内容是好内容,怎样做好内容,每家刊物限于人力、财力、历史积淀、当下的影响,会有不同的定位和举措。据我在业内这么多年的了解,绝大多数的文学期刊人,是有那么一点理想主义情怀的,是想把刊物办得更好的。还有一些留言认为,只要重视文学新人,给每篇来稿都回复三五百字的具体意见,刊物的发行量自然就上来了。其实这就是“站着说话腰不痛”,现在文学期刊的编辑人力远不如过去,以《作品》杂志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杂志期发稿量为八万字左右,但我们有多少编辑呢?我们有小说组、散文组、诗歌组、理论组、美编组,每个组都有两三名编辑,还会从基层单位抽调有一定基础的写作者来看初审稿,写退稿信。我刚进《作品》杂志时还有十多个初审文字编辑,现在我们的初审编辑只有四个,而且要兼很多非编辑工作。

《作品》主编王十月

《作品》主编王十月

有人或许会说,过去的来稿量大,编辑部的来稿都是一麻袋一麻袋装的。

其实现在的来稿量也不少,现在是电子稿,投稿更方便,有的作者一投就是十几、二十篇,如果打印出来,同样堆积如山。如果所有来稿都从头到尾读完并给出具体修改意见,我们的编辑人手至少得增加三到四倍。如果问题像网友想的那么简单,文学期刊定量萎缩就不会成为一个近乎无解的难题了。

做出版的都知道,这两年来,图书市场进入了寒冬,特别是文学类的书籍,整体码洋跳水,有限的销量朝极少数几个头部作家集中。文学期刊受到的冲击自然更大。有人将其归结为现在的人远离了阅读,其实就我的观察并非如此,实体书销量跳水,但手机阅读平台上,经典书籍阅读量动辄上百万。那么,文学期刊是否可以考虑上这些平台上供读者免费阅读呢?也有现实难题,比如一期杂志二十个作者,只要有一个作者不给你授权,你的杂志就没办法合法上这些平台。总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人说可以请董宇辉带货,这更不现实。不是所有刊物都能请大网红带货。

所以,对于主编而言,你所有的举措,一定是基于自己刊物的现实,所有的策划,都要是能落地的,而且便于执行的。

“跑步推销杂志”视频截图

“跑步推销杂志”视频截图

供我们的选择并不多。

过去是文学期刊在专业报纸如《文艺报》上刊登征订广告,兄弟刊物之间互换征订广告。这几年,刊物都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征订广告。说句不怕得罪同行的话,在我的观察中,这类征订广告,如果四平八稳,一般就是千把、两千次的阅读。来点创意,比如我们今年的征订广告,形成了一个小的话题,有十来家公众号就此展开讨论,但影响力也是有限的。余下的一个选择,就是自己做网络短视频,可以说,这是目前大多数刊物能拿出来的最优解。

三四个人,一部手机,花上十几二十分钟就能拍一条视频。

成本可控,目标可期。

一条视频如果有十万播放量,就意味着十万人初步知道了《作品》杂志,其中自然会有一些人,有深入了解我们的兴趣。

做视频,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一个账号的播放量过亿时,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效。

基于此,我们选择短视频来传播,无非是顺应时代潮流罢了。

接下来,就是拍什么内容的问题。

拍什么内容,其实是发布平台决定的,你要遵循平台的根本逻辑。

短视频平台的根本逻辑是利他。

就是说,你做的内容首先得是“利他”的,是能带给观众情绪价值或者实用价值的。

很多短视频创作者不明白这一点,是在用利己思维做短视频,出发点直奔宣传自己,上来就是“大家好!我是谁谁谁,我出了一本什么书”,这样的视频观众不买账,因为你没有利他。观众为什么要看完这样一条视频?他看完了能得到什么?我们做一条征订广告,最终目的是吸引订户,但过程一定要利他。比如我们这条奔跑营销《作品》杂志的短视频,带给观众的是情绪价值。于是,一家观众以为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学期刊主编奔跑着声嘶力竭推销杂志而不成,这样的“自黑”,大家看了觉得好笑,笑着笑着又被触动,这就是短视频的逻辑。

当然,后续我们也会做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利他的视频。

总之,为什么跑步营销,不过是遵循了短视频的底层逻辑,而已。

网友为视频创作的漫画

网友为视频创作的漫画

当然,我们也想到过,这样的行为,会引起一些人的吐槽。但无所谓,有人吐槽,也是间接在为我们做推广。有黑有红,有正有反,形成讨论,才会形成话题,形成了话题,就有了“出圈”的可能。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切,都只是传播手段。

我给《作品》提出的办刊方针是,“内容经典化,传播大众化”

一方面扎实做内容,一方面积极做大众传播。比如我们这次,虽然视频的播放只有不到二十万次,但有一定的话题性,所以《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和《南方日报》,还有顶端新闻、今日头条都有相关内容发布,还有一些自媒体加入讨论,而我们付出的不过是半小时不到的时间成本。

我相信,我们后续会做出更受关注的视频,为《作品》杂志带来更多关注。

当然,也期待带来更多的读者,以此为切入点,形成良性循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策划:郭珊

图片:源于网络

编辑 周煦钊 陈梅玉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