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年从14个增至232个,遍布31个省区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引擎和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国家级经开区在对外开放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如何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近日,商务部印发《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5月27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多部门对外释疑工作方案出台背后的考虑,以及对外释放哪些政策利好。
值得关注的是,商务部在现场对国家级经开区的对外开放定位有了新表述,称其是外贸外资的“第一梯队”,是“投资中国”的优先选择,也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其中,对于广大外资高度关注的“指导落实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的财税举措,最新消息显示,其正成为商务部近期重点支持外商企业再投资的一项工作。
针对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提到,要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既保持监管力度又彰显执法温度,以规范化的行政执法激发市场活力。
遍布31个省区市:国家级经开区40余年从14个增长至232个
提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由来,需要回溯到41年前的1984年。当年,在借鉴经济特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在沿海城市设立了首批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之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布局从沿海城市向内地拓展,总数从14家增加到54家。此后,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布局更加全面、更加完善,开放力度、经济实力和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到2024年,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达到232个,遍布31个省(区、市),创造地区生产总值达16.9万亿元人民币;拥有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18.3%;实现外贸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贸总额24.5%;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23.4%。
自2016年起,商务部对所有国家级经开区实施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并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对国家级经开区实施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起到激励约束并重的作用。
谈及为何在此时制订新的工作方案,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透露,当前,国际经贸秩序正在遭受严重冲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愈演愈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国家级经开区稳外贸稳外资主阵地的责任担当更加凸显。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策部署,要求推进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和开放发展。
2024年10月,首批国家级经开区设立40周年之际,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国家级经开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完善经开区开放发展政策。
“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在深入调研、充分沟通基础上,制订了《工作方案》,并报请国务院同意印发。”他说。
重磅财税举措落地:指导落实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
南都记者从吹风会上了解到,此次《工作方案》共提出四个方面16项政策举措,把国家级经开区工作放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局中去定位、去谋划,力争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新的示范。
值得关注的是,在对外开放方面,方案强调国家级经开区是外贸外资的“第一梯队”,是“投资中国”的优先选择,也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工作方案》中支持具体产业的举措有:鼓励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外商投资,支持数字服务出口,建设内外贸融合发展产业集群、国际枢纽物流中心等;为经开区赋权赋能的举措有:加大先行先试授权、支持经开区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加强招商队伍建设、优先安排品牌活动等。
对于广大外资高度关注的“指导落实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的财税举措,已成为商务部近期重点支持外商企业再投资的一项工作。
最新数据显示,在全部的232个国家级经开区中,共有外资企业超过6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9.9万家;2024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全国的23.4%和24.5%。凌激介绍,国家级经开区先行并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
他还专门点赞苏州工业园和海南杨浦经开区,前者去年吸收外资居全国经开区首位;在海南自贸港设立后,后者吸引外资快速增长,去年吸引外资是自贸港成立当年、也就是2018年的13倍。同样是进出口前10位的经开区中,既有位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也有位于江苏昆山、浙江义乌等县级市的,比如昆山经开区进出口规模去年达到5700多亿元人民币,外向型、开放型经济的特色显著。
谈营商环境优化:整治乱收费乱查封,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引擎和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国家级经开区提升企业获得感有何创新举措,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南都记者关注到,此次工作方案专门提到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企业反映比较集中、涉及部门比较多的事项,部署推动了“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以企业开办、企业信息变更、注销登记、迁移登记等涉企“一件事”为重点,优化再造业务流程,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环节更少、周期更短、流程更优、成本更低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原来企业办理跨登记机关辖区迁移时,有的登记机关为了把企业留住,扣着档案不给,影响了企业在全国自由流动。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法规司司长彭新民提到,总局今年2月10日公布了《经营主体登记档案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可以直接向迁入地登记机关提出变更登记、迁入档案申请,由迁入地登记机关直接向迁出地登记机关调取档案。同时也规定,如果登记机关通过网络能够调阅电子档案的,在迁移过程中就可以直接办理变更登记,这样方便了企业,为高效配置资源要素、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他说,市场监管总局将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鼓励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结合地区特色和行业特点,聚焦企业和群众涉及面广、办理量大、办理频率高的市场监管领域的政务服务事项,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具备复制条件的积极推广。
优化营商环境除了让企业办事更加方便,如何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尽量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必要干扰,也是外界关注焦点。彭新民介绍,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全面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入推进跨部门联合抽查,积极探索非现场无感式检查,尽量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去年全年上门检查次数与前年相比大幅减少,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让企业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自身发展上。同时,总局去年印发相关指导意见,在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推行“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的服务型执法新模式,进一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他透露,市场监管总局将进一步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不断优化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根据企业信用风险的高低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对持续保持良好信用的企业无事不扰,真正减轻企业负担。
针对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他说,要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既保持监管力度又彰显执法温度,以规范化的行政执法激发市场活力。
采写:南都记者潘珊菊 发自北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