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优质稻品种观摩暨香稻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现场会举办。活动集中展示192个优质稻与香稻试验示范品种,重点示范节水抗旱稻等高效种植模式,为提升水稻产能与品质探索新路径。
现场会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博士傅友强围绕“水稻合理密植配套栽培技术”作专题培训,聚焦单产提升核心目标,深入讲解合理密植、“三控”施肥等关键技术,为种植主体提供实用解决方案。
田间观摩环节,示范品种普遍表现优异,田间长势良好、结实率高,预估亩产可达1000斤,技术人员详细介绍了南晶香占、野香优莉丝、华航香银针、青香优19香和增香优宁香丝苗等5个优质香稻品种的生育特性、产量品质及栽培要点。
在节水抗旱稻试验区,专家重点推介了耐旱性强、根系发达、抗倒伏的旱优78、旱优73等品种,这些品种兼具水稻高产优质与旱稻节水抗旱特性,在灌溉水田种植可实现产量持平而节水30%以上。
“这些旱稻品种可适应多样化耕地条件,可在坡地、山地等地方种植,有效拓宽耕地利用范围,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也作为因水利条件不好而撂荒的耕地复耕的一个探索方向。”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相关专家介绍,旱稻还能用于直播技术,可节省育苗移栽的用工,为应对劳动力成本高和农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提供了新选择。
此次现场会通过优质稻品种和节水抗旱稻等高效栽培技术展示,为水稻产业提质增效开辟了新思路。活动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深化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凝聚起推动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夯实农业产业根基注入科技动能。
活动中,各县(区)农业推广部门、相关乡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重点乡镇农办以及水稻生产和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代表等80多人参加,大家结合当前水稻生产实际、市场趋势、技术瓶颈及产业发展需求展开热烈讨论,共同为产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
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现场会为契机,聚力攻关“卡脖子”技术,在旱稻种植、单产提升等方面加速突破,持续加强与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推出更多优质、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全力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让“中国碗”盛满更多“惠州粮”。
南方+记者 乌天宇
通讯员 汤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