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茂名地区连续多日出现强降雨。6月17日,茂名市电白区望夫镇富坡堡村遭遇突发山体滑坡,因预警及时、处置果断,6户33名群众成功转移,实现零伤亡。这得益于目前正在大力创新推行的“隐患点+防御区”双控模式与“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叫应提醒”工作机制,也离不开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有力支撑。
一、快速响应 筑牢生命防线
6月16日17时,茂名市自然资源局联合应急、气象部门对电白区望夫镇、那霍镇等地区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2级(橙色)预警,精准锁定电白区望夫镇、那霍镇等重点区域。23时51分,望夫镇暴雨红色预警生效,气象部门监测到6小时降雨量达236.3毫米。次日凌晨5时,村干部刘其青在巡查中发现陈伟华屋后山体裂缝扩大,立即上报启动应急响应。当地政府迅速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10时滑坡发生时,巨石与泥流已逼近房屋,但所有人员已安全转移至安置点。
此次成功避险,再次证明了“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双重保障体系的有效性。一方面,预警信息发布后,茂名市自然资源局地质灾害值班室立即启动电话“叫应”,各地政府迅速组织力量,依托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一镇一图”“一村一图一表”,精细化构建纵深防御体系,基层干部能快速锁定风险点,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巡查排查工作;另一方面,自然资源、应急、气象三部门建立的“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直达责任人和受影响群众。据统计,16日20时至18日7时,望夫镇累计降雨量达658.3毫米,创当地历史新高,但严密的防控网络经受住了极端天气考验。随后,省自然资源厅也派出工作组前往电白区望夫镇,现场指导当地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和处置工作。
二、机制创新 打造长效防线
在成功处置望夫镇险情的同时,另一项地质灾害防治创新举措正在落地生根。6月18日,广东省地质局湛江调查中心驻那霍镇包村工作站在电白区正式挂牌,标志着粤西地区首个地质工程师常驻基层的防灾模式正式启动。该工作站由6名专业工程师组成技术团队,将在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的全周期中提供技术支撑。
“过去地质灾害防治存在技术力量分布不均的问题,现在通过驻镇包村制度,我们将专业力量延伸到最前线。”茂名市自然资源部门介绍,那霍镇地处低山高丘陵区,地质灾害风险突出,此次派驻将实现三个转变:从被动应急向主动防控转变,从单一部门作战向多部门协同转变,从临时处置向长效治理转变。工作站运行首日,工程师们迅速参与地质隐患点的复核工作,提出专业治理建议。
三、科技赋能 构建智慧防线
在此次防汛实战中,科技手段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数据综合管理系统,工作人员快速获取各地雨量数据,为研判险情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地质灾害隐患自动化监测台站,实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灾条件变化动态,提前捕捉临灾信号;通过预警信息发送平台实现信息推送,确保指令直达基层。这些数字化工具与传统的群测群防体系深度融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测网络。
下一步茂名市自然资源局将深化与省地质局合作,在全市推广驻镇包村经验,年内实现地质灾害高风险镇街全覆盖。同时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建立“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数据库,不断提高防灾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这场惊心动魄的防汛战役,既是检验新机制的试金石,也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茂名样本”。通过机制创新与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茂名市自然资源局正逐步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灾减灾体系,让群众在灾害面前更有安全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