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之城”,中山又有新行动——
7月4日,中山市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山也由此成为继深圳之后,全省第二个成立新质生产力机构的地级市。
中山市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正式揭牌。
中山市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正式揭牌。
围绕中山产业所需
专业服务机构向“新”转变
据了解,中山专门成立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构——中山市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旨在强化对企业、创新平台、科研机构的服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紧扣一个“新”字,中山市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快提升服务效能。目前,中山市科技局已向中山市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下放了创新创业大赛、技术经理人培育、科技项目验收、科技政策宣贯及企业创新服务等重点业务。
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中山市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还将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及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分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职能。
随着中山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和未来科技的谋划布局,该中心将在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及AI深度应用等方面提供全面服务。
中山市科技局局长施焕东表示,中山市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将努力成为推动全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式”“新型”“新质”载体,在推动“四链”融合上展现更大作为。同时,该中心将主动担当,在做精做实科技和产业创新服务的基础上,发挥“亮点思维”,多加思索、多作探究、多培植亮点,努力打造具有中山科技特色和中心优势的工作品牌。
中山市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将强化对企业、创新平台、科研机构的服务。
中山市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将强化对企业、创新平台、科研机构的服务。
拥抱时代发展大势
中山加快打造“创新之城”
中山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中山而言,此次设立新质生产力中心,是应国家之“势”,落地方之“实”,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创新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谁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性变量。作为一个老牌制造业城市,中山必须要用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推动中山制造走向中山智造。
深中通道一桥飞架,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山此时设立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对标深圳、对标先进的有力举措,可以更好地承接深港外溢的创新资源,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创新圈”。
该负责人表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山近年来久久为功:继202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经费首破百亿元之后,中山研发投入再创历史新高。
在创新主体培育上,中山市科技局逐步形成“培育+认定+服务”全链条工作体系,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科技活动和成果转化的主体。2023年,中山各类企业R&D经费支出116.43亿元,增长22.7%。
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2022-2024年,围绕中山市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中山市科技局共实施重大科技专项65项、揭榜挂帅项目12项,立项经费超1.5亿元,集中优势资源扶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中山迈入新赛道打下坚实基础。
在科技体制改革上,近年来,中山市科技局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全面升级科技服务水平。先后修订出台10多项科技政策,提高服务企业效率,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为科技创新“松绑”,为企业发展“赋能”,加速高端创新资源汇聚中山。
接下来,中山将继续以推动科技研发投入增长、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平台提质等为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青苗”“青松”“青葱”等行动计划,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创新之城”。
采写:南方+记者 杨慧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