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万物竞发。7月3日下午,中山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提出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将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蓝图细化为“深调研、真行动”的举措。
南方+记者留意到,在中山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设计上,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文海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主持市人大常委会日常工作的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长春担任执行召集人,主持市政府日常工作的市委常委、副市长叶红光及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分管领导3人担任副召集人。
联席会议首次全体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在家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悉数参会。在全省推进产业体系向新图强的关键节点,如此高规格的联席会议,足见中山锻造“产业脊梁”的坚定决心。通过市人大与政府的合力,中山聚力打通产业升级的堵点卡点,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制度创新,摸清家底精准把脉
“省委要求充分发挥人大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作用,我们不仅要落实,还要以更高规格推动。”会议现场,郭文海表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中山始终发力的核心方向。
三年多来,中山持之以恒推进转作风、“工改”和治水三大攻坚战,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包括当前中山正在实施的产业科技、城乡形态、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等四个升级改革行动,其核心就是产业科技升级的具体实践。
6月13日,经中山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中山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该机制将打破部门壁垒,建立人大与政府协同联动的常态化平台,目标直指“五年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5月底至7月底,市人大常委会三位领导分别带队的三个专题调研小组,深入新能源、低空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调研;《联席会议工作规则(试行)》《综合工作专班运行细则》两份文件以征求意见稿形式印发,对3个专题小组的调研方向、承办部门、时间节点作出精准部署。
据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调研组于6月上旬召开座谈会,听取多部门关于新兴与未来产业发展布局的介绍。中旬,调研组分为三组,分别对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开展实地调研,走访翠亨新区、火炬高新区等10个镇街,考察阜沙低空经济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等多个产业基地、行业协会及华亚科技等企业,并与市、镇街相关部门及20多家重点企业座谈,掌握产业发展现状。
调研发现,新能源产业集中在风电与光伏领域,存在产业集中度高、企业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较好、创新能力较强,但受厂房规划、技术服务等因素制约;低空经济产业初具基础、应用场景拓宽,却面临起步晚、招商难的困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以应用层为主,有90多家核心企业,但产业基础薄弱、人才短缺。
下一步,调研组将深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症结,找准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路径,提出对策建议,为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提供参考。
值得关注的是参会阵容的“跨界融合”:除发改、科技、工信等产业主管部门外,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预算工委等机构负责人全程参与议题讨论。这种“决策—监督—执行”闭环体系的构建,正是中山响应省委“一年夯实基础、三年攻坚突破、五年积厚成势”部署的制度创新。
这一架构设计,将人大监督与政府执行深度捆绑,打破常规议事层级,为产业攻坚构建起直达中枢的“高速通道”。“我们要深刻认识重大意义,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全年工作重点。特别是工信、科技等相关科室的人要到一线去,这样才能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郭文海强调。
顶格配置背后,是中山直面产业结构短板、抢抓历史机遇的急迫感与使命感。
风口突围,产业升级刻不容缓
制度筑基破壁垒,产业乘势谋突围。在时代风口下,中山亟待抢占升级先机。
中山R&D投入强度跃居全省第5,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86.1%,排珠三角第1;先进制造业占比超五成,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仅0.2%……会议现场,一组组反差数据展示了中山产业的“家底”。
作为制造业大市,中山市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高端装备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还有生物医药、新能源、光电光学、灯饰照明等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8个省级科技专业镇。2024年中山市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智能家电、小榄智能锁具分别入选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但产业结构“重制造、轻服务”的短板依然明显。
“中山产业结构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多数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缺乏行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产业攀升。”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尹明直言痛点。
内生压力之外,时代风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6月30日,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之际,中山在中山温泉宾馆召开招商推介大会,当场发出“敞开东大门,拥抱世界科技创新浪潮”的邀约。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深中通道车流量达3100万辆次,日均8万—9万辆次,最高峰达18.6万辆次,这条黄金通道正将深圳的科创资源“虹吸”至珠江口西岸。但流量不等于留量,如何将深中通道带来的巨量资源与要素流动转化为中山产业升级的“养分”,成为中山破局的关键棋眼。
“下一步,我们要推进区域产业深度融合。完善深中两市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机制,协同做好深中经济合作区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编制,推动联合招引超大型及战略性项目、产业链供应链配套项目。”尹明表示,借势深中通道一周年节点,未来要积极推进“深圳科创+中山智造”“深圳总部+中山基地”等协作模式落地。谋划香港中山合作建设粤港合作区,支持香港实现新型工业化战略构想,引入培育一批产学研项目。
“我们要加强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谋划。同时,发挥好产业基金‘以投促引’作用,完善产业生态与政策扶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林伟强的发言道出了紧迫感。
多维破局,重塑产业生态
新一场硬仗怎么打?
“‘4+6’中山十大产业集群是很好的基础,要脚踏实地,发挥人大的作用,将其做大做强。”郭文海表示。
会议释放的三大信号——强优势、补短板、重基层。这是中山破局的三大抓手,也为后续中山产业体系建设勾勒出清晰路径:
强制造筋骨——
在先进制造业集群上锻长板,中山以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四大产业为引擎,联动高端装备、光电光学、灯饰照明、美居、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时尚等产业集群,做优做强“4+6”中山“十大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号召力的若干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中山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郭文海提到,市人大要针对这些产业开展调研,梳理出具体的任务清单,研究如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产业生态,提出中山市发展路径与策略,助力中山市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做大做强。要关注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加强研究转化。
补服务短板——
在现代服务业短板上补链条,中山将目光聚焦现代服务业短板。翠亨新区、火炬高新区、岐江新城三大生产性服务集聚区的规划,直指专业服务薄弱环节;而“首发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的培育,则试图将深中通道带来的“泼天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要让中山不仅是‘制造重镇’,更成为‘服务高地’,实现‘生产+生活’双轮驱动。”中山市商务局局长黄识航在汇报中提出,将推动批零住餐企业“上规上限”,打造大湾区消费新场景。下一步,市人大要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开展调研,研究如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生活品质。
融农文旅动能——
在农文旅融合上强基层,深中通道通车以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521万人次,同比增长26.9%;接待过夜游客998.9万人次,同比增长21.0%;实现旅游收入216.4亿元,同比增长23.6%。中山市委提出构建“一人、一山、一城、三海、八大功能区”的“11138”文旅发展大格局,打造“人间烟火气、湾区好生活”的文旅城市,是基于中山资源禀赋优势作出的战略考量。郭文海表示,要将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个课题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联系到一起,提高中山农业产品的附加值,打出自己的品牌。
日前,中山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四个升级行动启动会,发布《中山市产业科技升级改革行动方案》,以28组举措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于中山来讲,产业科技升级就是要抢占科技产业的制高点。”郭文海在启动会上表示,当前中山已有不少产业走在行业前列,如康方生物创新药研发被称为“中国医药行业的DeepSeek时刻”、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不断取得技术突破等。
靶向攻坚,锚定万亿产业新图景
南方+记者留意到,产业科技升级改革行动中,有两个目标令人关注:
一是培育万亿产业集群:到2027年,十大现代产业集群工业产值突破10000亿元,培育4~5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基本全覆盖。
二是转变产业发展思路:推动产业成链成群成片发展。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强化镇街间产业协作,打造一批产业鲜明、集约高效、优势互补的跨镇街经济片区。
在中观层面上,中山已形成规模连片配套齐全的产业聚集区。火炬高新区、翠亨新区两大平台与8个省级产业园区组成“2+8”产业载体,覆盖全市镇街主导产业,成为黄金内湾产业转型新空间。
在微观层面上,过去几年间,彩迅(中山)科技园、中山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等一批现代化产业园区集中落地深中合作创新区。空间载体焕新深刻推动了中山产业体系和生产力的变革,一个个小村落成为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集聚地。
锅碗瓢盆已备齐,人大常委会要做好“督导员”。郭文海表示,中山要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核心产业的调研,带着问题到一线,梳理好任务清单,协调好各个部门,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中山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场顶格配置的联席会议,不仅勾勒了中山产业升级的蓝图,更是一座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角色重塑宣言。
以制造业当家的底气、协同创新的锐气、城乡融合的生气,中山正奋力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产业新篇。破釜沉舟的决心已下,协同攻坚的机制已立,多维破局的路径已明,关键在于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将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
采写:南方+记者 林雨萱
通讯员 钟仁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