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全球嘉宾聚焦“湾区热土”看好中山

作者 陈少宏;卢子衡 2025-06-30 17:32

6月30日,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当日,2025中山招商推介大会、广东国际侨界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在中山举行,多国驻穗领事官员、在华商协会代表以及侨领、学者、企业家等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向世界发出的“中山邀约”。

深中通道开通近一年来,中山与珠江口东岸城市对接、融合步伐加快,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成果频出。在深中通道深刻影响大湾区交通、产业格局的背景下,全球嘉宾如何看待中山在大湾区中的“新角色”?

“深中同城”出圈,链接全球资源

深中通道等基础设施工程所带来的深中“同城化效应”,以及大湾区范围内资源要素加速流动的现象,受到不少嘉宾的关注。

香港再出发大联盟秘书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谭耀宗指出,深中通道与南中城际、新客运口岸构成立体交通网络,使中山深度融入大湾区核心圈。丹麦驻广州总领事沈博也强调中山在交通区位领域的复合优势:其本身及周边城市拥有多个港口、机场,具有联动其他城市的区位优势,非常具有前景。

丹麦驻广州总领事沈博。

丹麦驻广州总领事沈博。

香港新华集团总裁蔡展思则以亲身经历印证:在本次大会前一天,他出差回国抵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后,仅约半小时便抵达中山市区。“这与前往深圳市中心的时间相当,深圳机场感觉就像是中山的机场。”深中通道带来的高效通勤令蔡展思印象深刻。

更充分的流动,推动着产业协作的升维以及全球资源的汇聚。

蔡展思观察到,中山正从单纯的珠江口东岸产业“承接者”转向“融合探索桥头堡”:“过去深圳产业转移主要辐射东岸的东莞、惠州,成就了松山湖等成功案例。如今,中山正成为新的产业融合热土。”

中国侨联常委、广东省高等国际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院长、教授叶紫莹强调了中山作为“双循环节点”的价值:“中山既有‘世界工厂’的制造实力,更有中山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让企业可以从‘家门口’联接全球。选择中山,就是选择‘通达天下’的区位优势。”

中国侨联常委、广东省高等国际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院长、教授叶紫莹。

中国侨联常委、广东省高等国际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院长、教授叶紫莹。

挪威广东商会会长李祯杰分析,深中通道让中山与深圳、香港等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动更加便捷。基于此,商会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挪威与广东在科技、贸易、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墨西哥前驻华大使、APEC亚太经合组织商业咨询委员会墨西哥代表、墨西哥李氏集团主席李子文也表示,中山具备完备的基建与产业基础,与墨西哥企业存在很大合作空间。

墨西哥前驻华大使、APEC亚太经合组织商业咨询委员会墨西哥代表、墨西哥李氏集团主席李子文(右五)与众人合影。南方+卢子衡 拍she

墨西哥前驻华大使、APEC亚太经合组织商业咨询委员会墨西哥代表、墨西哥李氏集团主席李子文(右五)与众人合影。南方+卢子衡 拍摄

产业双轨迭代,侨乡孕育新动能

凭借交通区位优势提升和内生动力转变,近年来中山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进展显著,获得现场多位嘉宾的点赞。

谭耀宗肯定了中山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并进的双轨路径,特别提及低效工业园改造释放的创新创业空间。李祯杰以具体项目为例,其正在推进落地的新能源储能技术,可与中山制造链互补;智能机器人则能激活家电、五金等传统领域。

香港再出发大联盟秘书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谭耀宗。

香港再出发大联盟秘书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谭耀宗。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中山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范丛明以人工智能产业揭示“深中协同”:“中山企业要资源,希望进军头部企业的供应链;深圳企业要市场,也希望与中山政府建立联系。”他表示,深圳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具有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迅速、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并汇聚了900多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中山则以其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为“AI+制造”的融合提供了肥沃土壤。

另一方面,作为知名侨乡,中山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也获得了来自侨创平台、港澳青年等多方提供新支撑。

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侨联副主席胡智荣以数据佐证:国际侨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四年来,累计吸引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20个项目参赛,90%项目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带动20多个优质项目、18名博士以上人才落户中山,累计投资额超2.5亿元。

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侨联副主席胡智荣。

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侨联副主席胡智荣。

电子科大教授范衠从科研视角指出,大赛能够推动实验室技术产业化,而中山凭借区位与宜居环境,不断吸引团队扎根,就像硅谷小城一样,让科研者既能够静心研发。

香港湾仔关爱服务及发展基金会会长符文静长期投身香港与内地交流事业,她表示,中山与香港距离近,语言交流无障碍,这种地缘相近、人人相亲的独特关系,为两地青少年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青年人对国家有着高度的认识,他们渴望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发展前景,这也让两地青少年交流更有意义与价值。”符文静说。

采写:南方+记者 陈少宏

摄影:卢子衡

编辑 李姗恒 钟城建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