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政策东风下,金融机构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南雄农商银行,这家扎根南雄七十二载的金融老兵,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以党建为笔,金融为墨,在服务“三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画卷上,描绘出一幅幅生动且富有成效的篇章。
“作为县域金融机构主力军,我们始终坚守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初心和使命,认真履职尽责,助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改制农商行6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南雄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许上武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时表示,将主动扛起服务乡村振兴的重任,让金融服务“接地气”更“聚人气”。
党建为舵,驱动业务行稳致远
南方+记者: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南雄农商银行如何通过党建引领,将党建工作与金融服务“三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党建业务融合模式,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许上武:南雄农商银行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积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建+”模式,将党建融入业务发展与内部管理各个环节,以高质量的党建工作引领和保障全行业务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我们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创新“三个一”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构建一套标准体系,深化制度、管理、评价体系,加强过程管理,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创新一个方法机制,建立“日管理、月监测、季检查、年考核”的工作机制,有力推进重点任务有效落实;打造一支铁军队伍,去年以来,组织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累计超230次,为基层治理增添农商力量。
二是坚持“基层网点在哪里,党员就在哪里,党支部就建在哪里,让党支部在一线‘挑大梁’”,采取“部室+支行”的形式,科学规划支部人员构成,将部室党员融合到各支部,激活支部组织活力,实现党建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
在党建融合业务发展方面,我们以党建共建为重要纽带,全面推进“金融+”模式在社会民生领域落地,实现与教育、民生保障、企业等党建共建全覆盖,精准对接各领域需求,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金融服务。
一方面,实现社会民生党建共建全覆盖。2024年以来,我们与南雄市12所重点学校、南雄市烟草专卖局、韶关南雄供电局、南雄市工商联等陆续开展党建共建,让金融服务跳出传统业务框架,跟着党建共建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民生的每个角落。
另一方面,引金融活水进田间地头。黄烟是南雄的支柱产业之一,针对黄烟种植前期投入较大、备耕农时短、资金需求急、回笼周期短的用款特点,我行创新推出“珠江・金叶贷”,由南雄市烟草公司和南雄市烟办共同确认的烟叶种植户,均可按实际种植面积获得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无需提供抵押物或担保,降低了贷款门槛,解决了农户抵押不足的难题。截至2025年6月末,已发放“珠江・金叶贷”3796笔、金额3.96亿元。同时,作为南雄市营业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金融机构,我们充分发挥“本土银行”优势,主动深入田间地头、烤烟房等,主动服务覆盖全市超3500户烟农。
此外,我们还拓展党建共建深度。充分发挥金融资源优势,不仅与共建单位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向赋能”的党建合作平台,还从多元服务场景入手,持续拓展党建共建的深度。例如,2024年与南雄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聚焦为农服务,组建十支志愿服务队伍,打造成为集政策理论宣讲、烟叶生产技术指导、文化交流服务等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阵地,为烟农、烟站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金融服务。
抢抓机遇,赋能“百千万工程”
南方+记者:南雄农商银行如何抓住“百千万工程”机遇,在镇域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拓展金融服务场景,助力南雄“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
许上武:南雄农商银行有着72年的发展历史,前身是1953年1月成立的南雄首家信用合作社。72年来,我们因农而生、伴农成长,在“三农”服务路上走千村、进万户,是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我们坚持“信贷资金不出市”,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积极履行纳税义务,自2019年改制以来,累计上缴各类税费1.34亿元,其中2024年纳税3200万元,位居南雄地区前五名。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我们主动融入南雄地方经济发展,坚持“做小做散、惠及小微”,突出中小微企业、涉农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发放的小额贷款金额占总贷款金额的83.85%,在南雄市普惠小微贷款占比达50%以上。
作为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我们决策链条短,能够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快速调整信贷产品策略,及时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新产品,相比大型银行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得益于这些因素,我们实现了三个“一”。
——发布韶关市第一个养老系列信贷产品,充分运用“银行+养老机构”服务模式,首创“雄城孝心贷”,用于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服务养老金融事业发展。
——落地韶关市第一笔“节水贷”授信,成功为南雄市某企业污水处理项目提供“节水贷”授信,金额达1000万元,专项用于企业节水设施升级、技术改造及污水处理效能提升,助力韶关市节水事业发展。
——落地韶关市第一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通过“传统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增信”模式授信230万元,为农业经营主体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有效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此外,南雄市林地面积广阔,森林覆盖率达66.08%,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我行创新开发“绿美系列”信贷产品,先后推出“取水权”“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公益林补偿收益权”等质押贷款,解决绿色企业融资担保难题。
近年来,我们持续提升普惠金融产品的适配性和丰富性,因地制宜研发改良信贷产品累计10余种,目前已形成以“珠江・金米贷”“珠江・金叶贷”“珠江・绿美系列贷”为特色的“珠江”产品体系,全面覆盖中小微企业、专业市场商户、乡村农户的融资需求。改制开业六年来,累计投放“金叶贷”3796笔、3.96亿元,有效解决烟农融资需求;累计投放“金米贷”1208笔、4.33亿元,推动南雄特色水稻发展;累计投放绿色贷款990笔、10.58亿元。
创新服务,打通小微与“三农”金融“最后一公里”
南方+记者:作为南雄市“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和领先者,南雄农商银行在完善基础金融服务方面有哪些创新?另外,如何解决偏远山区农户的金融需求问题?
许上武:在服务机制创新上,我们创新建立“党建+金融顾问”“党建+金融辅导员”“党建+金融专员”三大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网点多、人员足、覆盖范围广的优势,提升镇村金融服务质效。这三大服务机制均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乡村振兴为核心目标,突破传统网点服务模式,主动深入基层,但在服务对象、覆盖范围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分工,基本覆盖“企业—政府—农户”全场景,共同构建了南雄农商银行“精准滴灌”的金融服务网络。
——金融辅导员专注于服务小微企业和镇村客户,组建企业和镇村金融辅导员两支队伍,坚持“送服务、送政策、送资金”上门,定期走访企业,及时掌握企业经营、财务和融资需求等情况,精准推荐特色信贷产品,并从风险评价、定价、审批流程等方面简化信贷办理,提高贷款审批效率。目前,共结对辅导216家企业,授信金额约18.24亿元,贷款余额14.38亿元。
——金融专员是以支行为“圆心”,划分为辖内20个“网格化”服务区域,深入乡村走街串户,开展“小数据”收集、金融需求摸排工作,建立起以“小数据”为依托的农村信用体系。
——金融顾问则进驻南雄市各重点科局,围绕南雄市重点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领域,提供融资、结算、招商建议等特色金融服务,为项目落地、企业引进等提供金融层面的支持和建议,提高项目对接精准度和落地率。目前,我行金融顾问已进驻18个镇街、17个重点科局,跟进重点项目52个。
在服务模式创新上,我们结合农村地区存在信息分散、客户分散、抵押品不足等痛点,传统营销模式难以有效覆盖的现状,积极创新服务模式,让金融服务真正扎根县域、渗透乡村,而网格化营销正是这样一道“必答题”。
我们依托“党建+”模式,通过“划小作战单元”的思路,将县域市场切割为20个网格化服务区域,与18个镇街、236个村(居)委会党建共建全覆盖,每个网格配备专属服务团队,以网格为单位开展“整村授信”,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至村社、田间和小微企业聚集地,在“小而散”的市场中做深做透。截至2025年6月,已对共建村(居)委会整村授信62.4亿元。
在服务内容创新上,为响应国家普惠金融服务全覆盖号召,近年来我行捐资367万元购买216台“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布放于南雄市全辖208个行政村和南雄市政数局,群众可自主办理民政、人社、公积金、税务等100多项政务服务和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在农村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可及性,让基层群众实现足不出村办理“政务+金融”业务,服务群众超45万人次,办理事项超240万件。
南雄市下辖18个镇(街道),部分乡镇地处偏远山区,人口稀少且老龄化现象显著,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服务成为保障居民生活的重要纽带。南雄农商银行深知自身价值取向在于服务广大农村基层群众,因此始终坚持填补山区金融服务的空白,下沉服务重心,在偏远山区设立物理网点、布设自助机具、开展流动金融服务等。
同时,我行聚焦亲老、适老金融服务,在地理位置偏僻,车辆无法通行的村庄,对于出行不便的老年人,我行工作人员更是徒步攀爬半个多小时山路,提供上门金融服务。改制六年来在合规的前提下,共为行动不便的老年客户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超1000次。
未来,南雄农商银行将始终扎根本土,以不变的初心深耕当地、服务一方,紧盯乡村发展需求,延伸服务触角,全力当好服务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支持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发展普惠金融的先锋队,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方+记者 范永敬
通讯员 郭昕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