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0亿元产值!汕尾高新区“专精特新”养成记

作者 陈欣欣 2025-07-02 15:27

汕尾高新区内,汕尾市恒炜烨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恒炜烨”)的无尘车间泛着柔和的蓝光。机械臂精准舞动,一片片手机屏幕在自动化产线上流动,最终封装打包。工人们隔着玻璃幕墙监控数据,这些屏幕即将发往全球上百个城市。

“当时这里还是一片空地,水电都不通。”总经理钟伟健回忆,四年前,他的创业团队仅在租用的3000平方米厂房里起步,如今已拥有3万多平方米的自建厂房,年产值超10亿元,2024年同比增速高达110%。

破解用地之困:从“借巢生蛋”到“筑巢引凤”

“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面貌,我有了信心,想回乡投资建厂,为家乡发展贡献绵薄之力。”2017年,当钟伟健结束深圳16年打拼生涯返乡创业时,汕尾高新区尚处拓荒期。他带着电子行业经验创立恒炜烨,却遭遇初创企业典型困境——资金链紧绷、招工艰难。汕尾高新区管委会在一次走访中敏锐捕捉到需求,仅一个月便协调银行发放500万元贷款,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招募到80名员工。

更大的转折出现在2021年。随着订单暴增,租赁厂房无法满足每月100万片屏幕的产能需求。管委会紧急调配土地资源,为其提供1.5万平方米工业用地。“从摘地到投产仅两年,这样的速度在业内罕见。”运营总监郭文静说。

这样的“店小二式服务”贯穿企业发展。当税务流程遇阻,高新区政务中心派专员对接;需消防验收时,部门主动上门指导。“反馈问题当天就能开会讨论,效率不输深圳。”郭文静感慨道。四年来,恒炜烨从租赁厂房的“小微”企业迅速成长为拥有7条模组产线、12条贴合产线的规上企业,2024年产值超10亿元。

锻造“技术长板”:从代工生产到自主创新

走进研发实验室,品质总监黄子峰正调试新投产的屏幕色域参数。“屏幕色彩还原度最高可以提升40%。”他展示的专利技术通过提高屏幕色彩还原度,起到一定护眼的效果。这项名为“基于图像分析的屏幕尺寸在线检测方法”的专利发明,是公司50人研发团队的最新成果。

技术突围源于持续投入。2022年至2024年,恒炜烨研发费用翻倍增长至2861万元,占营收比超3%。核心突破在产业链“卡脖子”环节——恒炜烨独创的控制IC与滤光片一体化封装技术,将产品良率提升至99.2%(行业平均85%~90%),填补了国内高端显示组件空白。如今车间里的国产设备占比超八成。“进口设备太贵,我们联合京东方等技术方共同开发适配方案。”钟伟健坦言。

汕尾高新区同步提供创新生态支撑。通过“差什么补什么”培育机制,专业机构辅导企业建立研发费用辅助账,推动知识产权布局。2023年,恒炜烨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024年,恒炜烨跻身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代工生产到自主创新,我们用了三年完成转型。”钟伟健说。

搭建人才飞地:本地育苗+湾区借脑

生产线上,汕尾技师学院毕业生小陈正检测屏幕背光电路。去年,该校输送28名实习生,仅1人离职。“优先选拔班干部和社团骨干,他们学习能力强。”郭文静介绍,这种稳定性在本地实属珍贵——当珠三角遭遇“返乡潮”,汕尾企业时常面临中高端人才短缺的难题。

汕尾高新区管委会多管齐下破局:一方面联合汕尾技师学院建立人才输送协议;另一方面跨城搭建“人才飞地”。2024年4月,恒炜烨深圳研发中心升级为子公司,吸纳30余名高端技术人才。

“珠三角人才看重教育配套,研发留在深圳是现实选择。”钟伟健解释道。汕尾高新区管委会还主动牵线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推动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为未来技术人才储备铺路。

政策层面持续加码。新建省级创新平台奖励30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至100%,去年节税超900万元。”财务负责人表示。这种“造血式”成长让企业将资源投向自动化——全自动点胶机等设备降低人工成本18%,缓解了普工的缺口压力。

手握刚获批的色域校正专利证书,钟伟健望向窗外满载货物的卡车。眼下,恒炜烨正冲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证,这在汕尾尚无先例。“拿下小巨人、为家乡创造更多就业,就是我们的目标。”他的办公桌上新厂区设计图已铺开第三稿。

在汕尾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凌看来,恒炜烨的爆发式增长印证了服务型政府的价值:“从发现企业需求到解决问题,我们要求72小时内闭环。”目前,该园区已集聚超50家电子信息企业,形成从显示面板、触控模组到终端应用的产业链。

当更多“恒炜烨”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汕尾打造粤东电子信息千亿级产业集群的蓝图正加速照进现实。

南方+记者 陈欣欣

编辑 李恺莉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