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首个围绕“乡村创客社区”建设的地方标准——《乡村创客社区要素建设指南》(下称《指南》)在河源市东源县宣布正式实施。该《指南》系统性地涵盖了乡村创客社区建设的核心要素,包括社区规划原则、选址标准、设施配套、运营管理等关键内容。为各地乡村创客社区建设探索提供“东源方案”。
《指南》脱胎于东源糖巢创客社区的实践探索,由东源县委社会工作部、东源县新时代和美乡村研究院(下称“和美乡村研究院”)、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下称“深标院”)、糖巢农文旅(河源)有限公司起草,河源市委社会工作部归口,河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6月27日发布,7月26日正式实施。
该《指南》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东源探索打造乡村创客社区的经验转化为规范实践指南。作为国内首个围绕“乡村创客社区”建设的地方标准,《指南》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源起
“东源经验”值得推广
今年5月,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推进会召开,会上通报了有关县(市、区)“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工作进展情况,河源市唯一一个入列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的东源县,荣膺“表现较好的县(市、区)”。
在东源“百千万工程”众多成果中,糖巢创客社区的实践探索尤为亮眼。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东源县引入专业运营力量,打造河源首个乡村创客社区——糖巢创客社区,并通过举办创业大赛、提供产业帮扶资金等,留住青年创客,发展多元业态,进而带动镇村高质量发展。
两年来,糖巢创客社区重点打造8大业态,吸引商户入驻34家,规划建设创新创业项目超20个,组织创业培训等活动15场次,培育各类创客超240人。截至目前,共吸引16个创新项目入驻,每年可带动3000万元旅游消费收入。
糖巢创客社区的建设,让地处城乡接合部的仙塘“老圩镇”有了新活力。在河源推动创建省级乡村创客试验区以及“十带百坊千创客”的背景下,糖巢创客社区不仅成为河源实施深入“百千万工程”的生动缩影,更为乡村留住人才、打造产业和城乡接合部的基层治理等提供借鉴。
糖巢创客社区位于仙塘镇红光村和仙塘村交界区域,这里既有村民,又有外来创业就业者,还有休闲游玩的游客,三者的和谐共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两社三中心” ——“把社区努力建成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体现社区的社气、社品”的生动体现。
与此同时,今年1月广东省社区学院在东源成立了全省首个分院——广东省社区学院河源分院,河源分院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糖巢创客社区提供了天然的教学场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东源糖巢创客社区的实践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在省委社工部有关领导的指导下,东源县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一项围绕提炼“乡村创客社区”建设地方标准的工作迅速在东源部署展开。
过程
从零到一的突破
今年3月,《指南》的编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按照东源县委部署,起草工作由东源县委社工部牵头推动,和美乡村研究院、糖巢农文旅(河源)有限公司负责配合起草。6月底前标准正式发布。
随后,在多个部门配合协作下,筹备立项、标准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报批发布等系列工作迅速开展。“其中包括成立标准编制组、调研行业现状、搜集国内外相关标准,到糖巢社区入户听取村民、创客的意见建议,公开征求意见,编写标准初稿,组织专家研讨会等一系列工作。”东源县委社工部部长肖龙说。
然而,《指南》的编制、发布一开始就面临一个大挑战——东源县一级不能发布地方标准,而河源市一级此前没有编制及发布类似标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跟第一次出书一样,摸着石头过河。”作为《指南》起草人之一,和美乡村研究院院长林荣斌坦言,研究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制定标准的经验比较欠缺。
在东源县委主要领导的极力争取下,东源先后得到深标院、河源市委社工部、河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其中,东源邀请深标院作为起草单位之一,由他们作专业技术支持,跟和美乡村研究院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河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则从政策角度分析标准初稿,结合河源实际提出增删意见,并组织专家评审,多次提出修改意见,最多时提出20多条修改意见。
“出台地方标准是我们的职责,作为标准发布主管部门,我们根据标准化法,全力推动、指导、协助东源完成这项工作。”河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科科长叶宇辉说。
最终,经过多次修改,历经3个多月,《指南》终于修改完善,6月27日《指南》正式发布。“这个标准在全国是第一个,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林荣斌表示,糖巢创客社区吸取了浙江打造美丽乡村的经验。浙江先后实施了全国首个美丽乡村省级地方标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规范国家标准。“浙江的经验给我们很多启发,因此,我们在打造糖巢创客社区之初就已经埋下了为东源建立创客社区地方标准的种子,非常注重糖巢创客社区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
意义
让其他地区少走弯路
“《指南》这个标准非常好,其他地方想打造一个类似的创客社区,它就提供了很多规划布局上的指导,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更快发展起来。”糖巢创客社区创客、“到吉窑鸡”创始人丁豪波说。作为糖巢创客社区委员会成员之一,在《指南》起草制定过程中,丁豪波也参与问卷调查,针对一些公共配套设施,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据介绍,《指南》共涵盖9个章节及1个附录,内容详实、体系完备,囊括了乡村创客社区建设原则以及选址规划、基础设施、空间布局、配套设施、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引,为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科学、规范、高效建设乡村创客社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手册。
“通过权威标准平台检索,没有发现有‘乡村创客社区’建设方面的建设标准。这是国内首个围绕‘乡村创客社区’建设的地方标准。”深标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院长王科表示,《指南》的正式发布,是将实践转化为标准的体现,推动乡村创客社区建设从经验摸索向标准引领跃升。
“《指南》标准最大的意义在于敢于创新试错,当有一天大家都在谈论乡村创客社区这个概念时,可能会有人想了解乡村创客社区最早起源于哪里,我们有底气说,在广东河源东源,因为国内第一个乡村创客社区的标准诞生在这里。” 林荣斌说。
南方+记者 黄敏立 通讯员 陈振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