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阳客厅走向国际!解锁城乡美学“新岭南风”,时长共40秒
“我是通过建设文化客厅,重新认识我出生的地方。”谈及参与吴阳客厅建设的初衷,湛江吴川籍建筑师吴林寿如是说。
近日,湛江吴阳客厅入围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公共空间奖”名单,知名期刊《建筑学报》也已收录其相关文章,德国Baunetz、英国Dezeen、韩国C3等平台更是纷纷聚焦建筑背后的故事……
吴阳客厅作为一个乡镇级文化空间,融合了岭南古韵与现代美学,自开放以来便吸引一批批各界人士慕名前来参观探访,赢得社会广泛赞誉,是湛江“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生动缩影。
余国强 摄
余国强 摄
古城池遗址之上的文化新空间
吴阳客厅的建成,是一群有志人士的智慧结晶。
吴林寿是土生土长的吴阳人,也是吴阳客厅的设计者。他凭借着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以及深耕国内外建筑行业多年积累的国际视野,打造出“新岭南风”文化客厅。
吴阳客厅秉承“屋顶之下”“开轩纳微凉”理念,结合地域性气候特征的要求,借鉴传统“明厅”与天井结合的智慧,实现自然通风采光,化作“有顶棚的公共会客厅”,让文化客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建筑,让群众真正成为公共空间的“主人翁”。
余国强 摄
余国强 摄
“开轩纳微凉!”走进吴阳客厅,仿佛走入杜甫的诗句中,一种“新岭南风”的独特气质深深吸引着到访者。吴林寿表示,新岭南风是一个有利于传播的词汇,并非风格化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一种态度和精神。他说:“建筑不是一个要体现个人审美的设计,而是创造人跟人之间连接的地方。”
姚瑶 摄
姚瑶 摄
吴阳客厅建设于明代古城池遗址之上,这里曾是吴阳作为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的重要见证。步入客厅二楼,近百块铭文古砖、隋唐水纹陶器等珍贵文物,与铜质吴阳规划地图相映成趣。吴林寿将吴阳镇文化旅游办公室负责人余国强收集的600多块带铭文古砖融入设计,这些记载着历代修缮记录的文物,如今成了展厅里最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让冰冷的建筑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姚瑶 摄
姚瑶 摄
余国强透露,这些珍贵历史文物的收集,花了近十年时间。“这些碑刻或在祠堂庙宇的门额上,或藏于山村野外的巨石中,每一通的收集都有故事,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余国强说。
打造“百千万工程”文旅融合的典范
吴阳是“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吴阳客厅是吴阳镇“百千万工程”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建设之一。
近年来,吴阳锚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岭南状元文旅第一镇”目标,以“七个一”建设为抓手,完善基础设施,打造风光秀丽的文化旅游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余国强 摄
余国强 摄
作为一个乡镇级文化客厅,吴阳客厅高3层,建筑面积为2705.7平方米,是一个集文化展示、阅读空间、市民休闲、游憩驿站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场所。其“出圈”,是湛江“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生动缩影,也是当地仁人志士反哺家乡、众志成城建设家乡的成果。
7月28日,吴川籍知名漫画家回到家乡吴阳客厅开漫画展,当富有设计感的吴阳客厅,遇见治愈心灵的小林漫画,这又是一次艺术与乡土的碰撞。
麦思容 摄
麦思容 摄
展览布景与吴阳客厅完美融合,勾勒出吴阳镇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脉络。在这里,参展者不仅可以在小林漫画中放松心灵、寻找快乐源泉,还可以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截至目前,展览接待了来自乌鲁木齐、山东、陕西、云南、湖南、海南、广西等省区及广东省内诸市的游客,累计超两万人次。
余国强 摄
余国强 摄
“本次展览所得,将悉数捐赠于吴阳客厅,用作后续运营维护。”为助力吴阳客厅做好运营维护,本次小林漫画展配备了相关的衍生产品,打卡章、互动印刷、编织袋等明码标价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展览所得营收将用于客厅运营,成为“百千万工程”文旅融合实践的典范。
“建筑要和这个地方产生关联,我们期待与更多本土艺术家展开合作,让吴阳客厅成为一个对话交流平台。”吴林寿说。
“新岭南风”让状元故里走向世界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华诗词之乡、清代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的故乡……其实,吴阳客厅能登上国际舞台并不是意外,吴阳镇这个地方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
余国强 摄
余国强 摄
吴阳镇有着千年文脉,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遍布,宋代的极浦亭、元代的吴川学宫、明代的双峰塔、清代的状元故居、民初的中山纪念堂等历史遗址不胜枚举,昌盛的文风培育了一代代名人才俊。
本次吴阳客厅入围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公共空间奖”名单,为当地文旅赚足“人气”。如今,漫步吴阳客厅,处处可见生动的生活图景,有人沉浸书海,有人驻足观展,有人在二楼阳台喝咖啡,各得其所,有人在三楼品阅小林老师漫画。其中,西侧的图书馆珍藏着广东省历代方志和数万册典籍。吴林寿巧妙融合传统书斋的雅致与现代空间的通透,舒适的阅读区在暖黄灯光映照下,为读者营造出静谧而温馨的精神家园。
余国强 摄
余国强 摄
当前,吴阳还规划在圩镇范围打造3A级景区,在湛江市、吴川市的大力支持下,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富有活力的文旅产业生态,积极学习借鉴国内优秀经验做法,让“新岭南风”助力吴川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让文化振兴成果更好惠及千家万户,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采写:南方+记者 麦思容
摄影:吴嗣铭 余国强 欧阳泽 麦思容
剪辑:南方+记者 吴东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