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头版 | 河源和平:“社村”合作一子落 乡村产业满盘活

作者 黄敏立 2025-08-07 08:59

00:46

河源和平:“社村”合作一子落 乡村产业满盘活

8月初,在河源市和平县大坝镇汤湖农场,百亩豇豆进入采收尾声,工人在拔除藤蔓,准备第二季豇豆的种植。宽阔的农田与远处翠绿的群山辉映。谁能想到,脚下这片土地在10多年前还是撂荒地。

去年8月,和平县入选广东省“社村”合作试点县,开启了一场以供销网络嫁接农村土地资源的变革。

和平县将丝苗米、蔬果作为主导产业,围绕土地撂荒、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增收等问题,创新构建“规模化流转复耕+社会化服务管理+市场化运营交易”协同机制,推动供销社的技术、渠道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深度融合。一年间,全县盘活撂荒地7329亩,带动村集体增收超500万元,为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探索。

“小田”变“大田”

撂荒地上搞起“社村”合作

汤湖村地处和平县大坝镇北部,是全省第三大、河源全市最大的撂荒耕地村,耕地自2003年开始撂荒,面积近1000亩。

“供销社有技术、平台、销售渠道,但是没有土地;农村有土地,但没有耕种的人、规模化种植技术及农产品销售网络等。‘社村’合作建设供销农场,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和平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负责人周国卫说。

土地只有连成片,才能发展现代农业。虽然“社村”合作优势明显,但土地流转面临的阻力不小。“不少村民不愿破田埂,他们更想把土地留给子孙后代。”和平社村公司总经理李志洋说。

汤湖村党支部书记黄永红告诉记者,有些村民怕田埂被打破了,土地流转合同到期后,就找不到自己家的田了,还有些村民在地里种了果树、油茶等经济作物,不愿意流转。

针对上述问题,汤湖村“两委”干部拧成一股绳,入户劝导:“土地是确了权的,县镇村各级都有卫星图、图斑、图纸,农户的田在哪里、是什么形状,村委会、镇政府、县农业农村局都有存档。请大家放心,绝对不会找不到。”

“如果合约到期要重新分田,我们会在土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将每家分散的田地集中成一整块给回大家。如果想要回原来的地块也可以。”黄永红说,为了引进现代农业产业,大家硬着头皮一次次上门。

汤湖农场。

汤湖农场。

针对已经在土地上种植经济作物的村民,村干部就向他们普法。“基本农田不可以种经济作物,这是明文规定,大家都要遵守。”黄永红说,即使村民不愿流转土地,也要求他们将经济作物拔除。

对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村干部同时向他们的子女做工作,“年轻人是比较支持的”。最终,村民一致同意流转土地。其中一个面积106亩,涉及4个生产队、近200户村民的地块顺利完成流转。

2024年,和平县完成土地流转9224亩,近万亩分散的“小田”整合成260块连片“大田”。汤湖村在和平社村公司2024年向各镇村发放的土地流转奖励中,获得了数额最高的8万元奖励。

汤湖农场豇豆长势喜人场景。

汤湖农场豇豆长势喜人场景。

引入社会化服务机制

破解谁种地、怎么种难题

土地有了,还要解决谁来种的问题。在“社村”合作框架下,2024年,《和平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全程托管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印发,要求在省供销社有关下属公司全力支持下,打造“县镇村联合+全程化服务”全产业链经营服务体系,解决农民不会种、不愿种的问题。

“我们将规范、标准的种植经验在汤湖农场进行示范,目标是先做给农户看,再带着农户干,最后带着大户一起干。”李志洋说。

以豇豆种植为例,从起垄、间隔、行距,竹签与拉网的宽度厚度,农药的使用,到豇豆商品化处理中的分类挑选、包装都有严格标准。商品化处理后的豇豆分等级进入市场,一级豆可直接进入胖东来、钱大妈、永辉、盒马等大型商超。

汤湖农场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汤湖农场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今年40多岁的汤湖村村民宋慧将自家撂荒地流转给村集体经联社,自己就在汤湖农场务工。“一天有120元。”宋慧说。

撂荒地变良田,不仅重塑了乡村田园风貌,更带动汤湖村村集体收益增加约31.8万元。与此同时,汤湖村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及推动温泉泉眼、法治文化广场、污水管网、停车场等项目建设,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2024年,汤湖村上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村里的公共服务设施更完善,运动场所也建起来了,村民的满意度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宋慧说。

和平“社村”合作首批合作种植收益发放现场会。

和平“社村”合作首批合作种植收益发放现场会。

为助推村农业产业发展,汤湖村正在建设一条连接国道和农场的产业大道,全长约4公里、宽约8米,目前已做好路基,等待硬底化。

去年9月至今,和平社村公司支付联动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已超500多万元,位居全省12个试点县前列,支付村民务工费超过100万元。

按照计划,汤湖农场一期面积约106亩,主要种植蔬菜和豇豆;二期面积约569亩,主要种植水稻和豇豆;三期引领创建面积约325亩,最终打造汤湖村千亩示范供销农场。

“接下来,我们还将在全县试点镇、试点村与‘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布局1000亩豇豆、1000亩玉米种植基地。”李志洋说,随着汤湖农场建设的深入推进,今年预计带动村集体收入增加超百万元。

采写:黄敏立

拍摄:张浩森

统筹:宋芾

编辑 李婉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