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1237份问卷探访数字乡村建设图景

广东教育头条 2025-08-26 20:39

今年暑期,一支由广东财经大学师生组成的调研团队,深入广东省数字乡村试点村,开展了一场为期8天的田野调查。调研显示,尽管现今智能手机普及率较高,但村民对数字支付、网络理财等现代金融服务的了解和使用程度参差不齐,对虚假投资信息的辨别能力薄弱。目前,该团队已建立了覆盖20个乡村的长效追踪机制,将持续记录广东农村数字素养变迁、政策落地的成效。

调研队向村民了解情况。

调研队向村民了解情况。

“田野调研”揭示数字乡村建设实际效果

本次调研由20余位师生组成5支调研小队,走访20个村落、完成数十场访谈与1237份有效问卷。由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张凯牵头,金融学院老师李容、经济学院老师鲁永刚指导。采用“试点—非试点”的对照设计,选取了10组地理相邻、人口结构相似的数字乡村试点村及毗邻非试点村进行同步调研和分析。通过对这些村落的精准对照,识别数字乡村政策的干预效果。

在调研过程中,为了确保数据收集的科学和全面,调研团队采用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调研内容涵盖乡村人口流动、耕地经营、家庭财务、数字和金融素养、乡村数字治理参与等多个维度。

李容表示,本次“千户调研”的调查对象覆盖22—65岁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及不同教育背景的群体,实现了样本在区域分布与人群结构上的均衡代表性,真实揭示数字乡村建设的实际效果。

调研得出的这批问卷积累了丰富、珍贵的一手数据,将在未来转化为深度调研报告和智库成果,服务于广东省乃至国家的乡村振兴决策。

深入泥土里的“研究范式”

“作为从事家庭金融研究的学者,只有将脚扎进泥土里,才能看懂农户账本背后的中国。”李容表示。经过实地调研,调研团队发现尽管现今智能手机普及率较高,粤治美、粤智助等数字政务系统也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村民对数字支付、网络理财等现代金融服务的了解和使用程度却参差不齐,部分村民仍依赖现金支付,对虚假投资信息的辨别能力薄弱,难以通过正规金融工具确保财富的保值增值。很多村民仍更习惯“跑村委会”而非线上操作,数字工具的使用习惯亟待培养。

“我们原以为数字鸿沟是技术问题,但经过调研后,我们发现并不是这样。”学生团队负责人黄语恬表示,“相当比例的中老年村民更愿跑腿办事——怕的不是机器,是失控感。”调研发现,村民对数字工具、金融理财产品的真实态度远比想象中复杂。“村民们的反馈,促使我们不再只关注理论和技术层面,而是更注重如何让理论、技术真正适应村民需求。”

鲁永刚表示:“深入基层调研意味要着将学术视角与实践需求精准对接,将理论框架真正扎根于乡土逻辑中,减少对模型推演和二手数据的过度依赖。”团队实地调研发现的农户数字素养、金融素养、乡村治理等方面的表现,以及所收集到的独特数据,都将更好地揭示并服务于广东数字乡村的建设。

“最好的课堂是让知识带着泥土味。”李容表示,科研工作者深入基层调研是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关键路径。它绝非简单的数据收集,而是让学术研究扎根国情、回应现实、服务人民的根本保障。通过本次调研,学生们学习到的知识和信息,是仅凭数据或理论推演难以掌握的,这也将促进同学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能力。

南方+记者 黄子欣

通讯员 朱戈

编辑 余佩 张茵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