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守护16万人安全致受伤住院,他遗憾不能参与复产

作者 陈步上 2025-09-27 12:38

9月26日下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的病床上,柯绍庆的头裹着纱布,虽已无大碍,但因右臂脱臼,正等待手术。

窗外,已是风平浪静,这位阳江四围泵站的技术负责人见到笔者前来采访,开口却是满脸歉意:“这几天站里忙得不可开交,都在抢修复产,我却只能躺在这里,实在是不好意思。”

两天前,在抗击台风“桦加沙”的一线,为了守护阳江市区城南片区16万人的排涝泵站,他和同事们在抢险归途中,被忽来的狂风掀倒,多名同事受伤,但他伤情最重。

高压电机遇险,团队顶风抢护

9月24日15时左右,正是台风“桦加沙”即将登陆阳江之际,狂风猛袭阳江。位于城南片区、临近沿海、四周毫无遮挡的四围泵站,首当其冲,承受着巨大压力。

尽管已用方钢对门窗进行了加固,但惊人的风力仍将泵站厂房的一整面玻璃吹垮,碎玻璃哗啦坠下。正下方附近,是为整个泵站提供动力的10千伏高压电机群。

“电机一旦淋水绝缘失效,或者被碎渣卡住,整个排涝系统可能会瘫痪。如果内涝同时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即使躺在病床上,柯绍庆回忆当时险情,语气依然急促。

情急之下,趁着风小的间隙,在阳江市机电排灌管理总站站长吴纪峰的带领下,柯绍庆和几名党员、技术骨干冲进厂房。他们用一块备用的巨大防水布,死死遮住设备,为关键设备筑起了一道临时的“生命防线”。

撤返的十几米,却成了“险路”

完成任务时,狂风仍在持续,不过趁着风力短暂减弱的间隙,几人决定迅速撤回近在咫尺、仅十余米远的办公楼。然而,就是这短短一段路,成了最危险的关卡。一阵毫无征兆的猛烈狂风袭来,站不稳的几人瞬间被掀倒在地。

“我们摔成一团,我被压在最下面,手臂撑地,头磕到墙。”柯绍庆是摔得最重的一个,头部当场流血。同事林进仪、洪迪山也不同程度擦伤,洪迪山的眼镜也被吹飞不见踪影。

挣扎着回办公区后,同事们迅速用站内常备的急救药箱为受伤者进行了包扎止血。柯绍庆说,当时觉得不怎么疼,还能坚持,而且窗外仍狂风呼啸,和同事商议后等风势减弱后再去医院。

一个多小时后,他被送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左臂肩关节脱臼,需手术,用钢板固定,而头部伤口缝了五针。

“我是老党员,关键时刻得顶上去”

“我毕业后就干这一行,是站里的技术负责人,还是老党员,那种关键时刻,我必须顶上去。”柯绍庆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今年已52岁的柯绍庆,是泵站的一名老员工。此前他在阳江马南水闸电排站工作,2022年,阳江四围泵站建成,被抽调到该站。

阳江四围泵站,排水能力是马南泵站的近两倍,是守护城南约16万户、超15平方公里区域免受内涝威胁的关键排涝设施。“确保它在关键时刻能启动、能运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住院几天,组织和总站的关怀让他倍感温暖。“他们不仅前来慰问,领导同事一天打好几个电话问候。”但这份关心,反而加深了他的愧疚感,“当时大家都冲上去了,我只是做了分内事,现在却给大家添了麻烦。”

受损较大,但复产迅速排涝无忧

吴纪峰介绍,此次台风中,临海的四围泵站受损较大。“除了玻璃墙,闸门的液压杆、外墙装饰铝板、大型窗户都有一定损坏。”

不过,灾后第一时间,总站就组织了约80人次、调动3台吊机等设备投入抢修清理。目前,设备经调试可正常运行,确保后续排涝无忧。

知多点

阳江电排站有什么重要用途?

目前,阳江四围泵站、马南水闸电排站是阳江最大的两个电排站,是通过水泵调节市区内涝的重要水利设施。

它的运行方式为:当外江水位低于内河水位时,水闸开闸排涝;当外江水位高于内河水位,涵闸不能自排时,水闸关闸防洪。需要时,水泵工作,将内河水抽到外江,以确保所覆盖的涝区内,在规定标准内免受涝灾。

马南电排站位于市区马南河与漠阳江交汇处,阳江四围泵站位于城南高铁阳江站旁,他们一南一北,共同守护着阳江市人口最为稠密区域近30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撰文:陈步上

编辑 魏楠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