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lemon创始人公开炮轰管理层五宗罪 |公司舆情哨

作者 黄晓韵 2025-10-13 15:48

作为一家明星公司,lululemon在1998年创立,本应于25周年即2023年成为千亿美元市值企业,但当前却面临增长下滑的状况。这究竟是为什么?

近日,lululemon创始人Chip Wilson在《华尔街日报》投放了一封公开信,批评公司董事会系统性拆解品牌商业模式。拷问究竟哪里出现了问题?Wilson认为问题根源在于财务与运营导向的管理层取代产品创新驱动者,导致品牌失去灵魂。其核心指控被归纳为“五宗罪”:第一,董事会由短期业绩导向的财务管理者主导,缺乏对长期战略的坚持;第二,“GAP化”趋势使创意让位于商人思维,管理层追随算法复制畅销款,扼杀创新;第三,顶尖人才流失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机构知识外流至竞争对手,内部创新能力空心化;第四,文化侵蚀严重,高管推卸责任、频繁更换CEO且未能培养接班人,提名委员会难以吸引优秀董事加入;第五,品牌“酷感”丧失,拒绝产品驱动型领导人,转而选择擅长“华尔街语言”的财务型CEO,导致无法激发创意团队。

Wilson强调,lululemon曾凭借技术型产品、社区营销和高效流程建立独特模式,但近年来为追求增长浪费数亿美元收购健身镜品牌Mirror,并降低面料标准和技术成分,稀释高端定位。他批评管理层向主流妥协,取悦所有人反而失去品牌力量,蒸发了约50%的市值。

早在2014年,Wilson因股东准则争议被剥夺董事会任命权,2015年彻底退出公司治理。2024年3月他在LinkedIn再度发声,批评时任CEO Calvin McDonald虽管理能力出色但缺乏远见,过度迎合大众品味,推出廉价腈纶毛衣等产品背离初心。他坚持认为应聚焦核心产品持续创新,而非多元化扩张。

财务数据印证增长隐忧:2025财年一季度净利四年来首次下滑,美洲地区营收仅增3%,二季度更降至1%;国际业务同比增长19%,其中中国大陆市场增速达21%(二季度为25%),成为主要增长引擎。但一线城市出现宏观压力,下沉市场面临高定位与低消费力的矛盾,超30%门店位于二三线城市。

面对质疑,lululemon在2025财年二季报中回应称,Scuba、Softstreme等核心系列面临审美疲劳,将调整创新节奏,维持60%运动类与40%休闲类的产品结构。计划提升新品比例从23%至2026年春季的35%,推出Loungeful、Big Cozy、Daydrift、BeCalm等休闲社交类产品,并加强设计团队建设。

南方+记者 黄晓韵

编辑 马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