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龙门处处呈现不一样的“景色”。
经窑火淬炼,片片“小青瓦”点缀乡间,美化乡村风貌;展馆和旅游驿站内,一幅幅龙门农民画色彩艳丽,记录城乡发展变迁;依托“茶旅融合”,藏在南昆山深处的毛茶变成村民致富的“金叶子”……从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到民间文化的活化利用,再到乡村文旅的融合升级,龙门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守正创新探索打造特色IP,传统资源正以多种形态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小青瓦”为“百千万工程”添砖加瓦
一捧泥土变成一片青瓦需要多长时间?如果你向AI提出这个问题,它会回答“青瓦制作周期通常在20天至30天,具体时长取决于窑炉规模和烧制工艺。”但在惠州龙门县古建筑材料厂(下称“龙门古建厂”),厂长杨国东会告诉你,一捧泥土变成一片青瓦,只需要7、8天的时间。
制作时间的改变,是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融合,技术进步的体现。在龙门,一片青瓦的背后,还藏着一个产业发展,传承岭南特色建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近年来,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广东各地对具有岭南传统韵味的青瓦需求愈盛,然而省内鲜有生产青瓦的企业,基本要去湖南、福建、江西等地购买。看准市场需求,龙门于2024年12月启动龙门古建厂项目,以填补本地古建筑材料供应链缺口。今年1月,龙门古建厂首条梭式窑生产线建成试产;4月,工厂的辊道窑正式投产,日均青瓦产量达到10万片。
有别于传统青瓦制作,龙门古建厂花重金购入先进生产线,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确保制作工艺更加环保。“我们厂在保留‘水磨’这一核心古法的同时,采用现代球磨技术研磨出细腻的泥浆。”据青瓦生产线经理欧俊威介绍,通过旋转和钢球的撞击,可以提高原材料的细度与活性,有利于后续成型、烧制,经过球磨、脱水,到压制、烘干等数道工序,原料才能成型。
在高温烧制的关键环节,龙门古建厂淘汰了耗时长达15天的老式煤气窑炉,引进先进的天然气辊道窑,烧成窑的温度在1050℃以上,将烧制时间大幅压缩到5至6小时。自投产以来,龙门古建厂已累计生产青砖与青瓦约397万件,销售约113万件。经过窑火淬炼,一片片青瓦开始重塑岭南乡村风貌。
走进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的百果里农业综合体,不论是民宿房顶还是一个个别致的小景观,处处可见龙门青瓦的“身影”。在这里,已应用了超过50万片青瓦,瓦房民宿也深受年轻人欢迎。
不仅是在百果里农业综合体,在龙江镇未来乡村、最美旅游公路驿站及观景亭……龙门青瓦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产品已应用于典型镇村风貌提升、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等重点项目,覆盖县内7个乡镇(街道)。与此同时,在龙城街道、永汉镇、麻榨镇、龙华镇推进的农房青瓦屋顶改造试点,正逐步打造为展现岭南传统建筑特色的示范窗口。在惠州其他县区,龙门青瓦也逐渐打开销路。
“日前,龙门古建厂已经正式更名为龙门县南岭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我们也在积极进行推介,希望进一步拓宽产品销路,继而扩大产能。同时,不断优化制作工艺,通过产业融合推出更多新产品。”欧俊威表示,龙门青瓦作为展示岭南传统建筑风格的重要载体,产业要实现长远发展,离不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除了用于建筑方面,龙门青瓦也在探索与龙门农民画的联动,推出独具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为“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添砖加瓦。
龙门农民画记录城乡风貌变迁
龙门青瓦寻求联动的龙门农民画,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岭南传统文化传承和“百千万工程”添彩。
在龙门县档案馆一楼展厅,《龙门非遗长卷》正如火如荼创作中。这一长卷长13米、宽1米,由龙门农民画画家黄伟平主创,廖锦锋、苏晓明、梁彩欢、骆雪芳、刘少夏5名画家共同参与。据廖锦锋介绍,这一长卷是继《庚子年八方战疫图》《龙平渠·幸福渠》《百年梦想》等优秀作品后,龙门农民画又一幅长卷。长卷将龙门50多项省、市、县级非遗项目绘入其中,通过一个个群众欢庆的画面,热情讴歌新时代。这一长卷作品将在本月28号的龙门农民画助力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作品展上正式亮相。
今年6月,一场聚焦“百千万工程”成效的龙门农民画展在龙门县城七星山公园开展。画展以“百千万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绘就龙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为主题,参展作品中,不仅能看到龙门古城国风建筑承载的历史传承,还能感受到龙城街道城西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里弥漫的城市烟火气。画家们立足本地特色文化,以龙门农民画为艺术载体,生动讲述龙门各乡镇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实践故事。
“现在除了创作传统题材作品,我们更注重用画笔记录城镇更新、乡村振兴,通过艺术创作展现新时代的发展图景。”龙门农民画画家梁彩欢表示,多年来,龙门农民画的画风和题材一直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传统龙门农民画的创作题材主要聚焦于乡土风情,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龙门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画画家的创作视野也随之拓宽,成为承载社会记忆的民间范本。
今年以来,已有多幅龙门农民画作品先后入选各类国家级画展,以独特的视角向外界展示龙门近年的发展进程和城乡风貌变迁。
链接:
从田间走向艺术殿堂
龙门农民画闪耀中华艺术宫
今年6月27日至8月24日,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览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行,13幅龙门农民画入选此次展览,创下龙门农民画单次入选国家级展览的最高纪录。
《潮涌南粤》是此次龙门农民画参展作品中的焦点之一,这幅长达3.5米、宽2.5米的巨作,由龙门农民画画家钟永廉、梁彩欢、骆雪芳、苏晓明联合创作完成,画作以浓烈的色彩和极具张力的构图展现了广东龙门深厚的民俗文化与新时代的蓬勃气象。仔细观赏画作,可见传统岭南元素与现代化符号交相辉映,激昂的赛龙舟、欢腾的舞春牛、雄健的醒狮、灵动的舞凤等民俗场景,与象征科技发展的无人机群、承载历史记忆的镬耳楼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一幅跨越时空的乡土画卷。
“入选国家级展览,是对我们扎根乡土创作的最大肯定。”钟永廉感慨道,这幅作品的创作从构思到完成历时约26天。创作初期,他先绘制草图框架,随后四位画家共同深入研讨、反复推敲细节,逐步完善画面布局与色彩搭配。在紧张创作的同时,团队还注重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亲身感受的乡村变迁与节庆场景等融入到画作当中,赋予作品浓郁的乡土气息。
此次13幅作品亮相国家级展览,是龙门有效激活乡土绘画的艺术生产力,助力农民画传承发展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当地除了出台《关于加快龙门农民画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一定金额的产业发展资金和人才建设奖励补助金外,还通过政府、企业、高校联手的形式,集中优势将龙门农民画融入互联网、文创、文旅等行业,打造“龙门农民画+”新兴业态。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龙门农民画,惠州学院也给予助力。学院专门组建起多元师资团队,创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带动中小学协同开发课程,同时发挥学校优势助推龙门农民画资源加速跨界融入互联网、展览业、文化创意等行业。
当前,龙门农民画画家的画笔已成为讲述乡村故事、展现时代气象、参与文化治理、提升乡风文明、带动文旅融合的“软实力”引擎,深刻体现了文化赋能乡村的多元价值。
相关:
“茶旅融合”打造南昆山毛茶特色品牌
南昆山毛茶,产于南昆山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云雾处,当地群众称之为“百岁茶”,是一种可供饮用和药用的国家珍稀茶叶资源品种,南昆山人长期喜欢饮用此茶。
南昆山毛茶多为野生茶树,产量不多,常年养在深闺人未识。为了让更多游客认识毛茶、品尝毛茶、爱上毛茶,南昆山决心大力发展毛茶产业,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创新举措,推动“茶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在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当地村民成立了南昆山云尖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注册“南昆壹号”商标,积极发展加工、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毛茶文化体验等产业。依托合作社,南昆山毛茶也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年种植面积4000多亩,拥有一处种植示范基地,花竹社区也获评“广东省一村一品南昆山毛茶专业村”。
目前,合作社主要种植低咖啡碱的南昆山毛茶,培育筛选低咖啡碱茶树新品种;组织收购社员的毛茶,统一进行加工包装和销售。为适应市场,合作社还要求“社员掌握统一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向市场统一提供品牌化的产品”和“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确定向市场投放产品数量”,同时也采用“面向不同客户需求提供差异化产品”“根据接到的订单组织社员生产”的营销方式,慢慢改变以前陈旧的经营策略,跟上市场的发展。
此外,南昆山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改进仿野栽培技术,培育低碱或不含碱幼苗,提高毛茶的种植效率和品质;定期对茶农开展从育苗、种植、管理、采摘到茶叶制作的一整套技能培训,从而提升毛茶产量和质量。立足龙门县茶产业发展规划,当地还积极推动毛茶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并建立广东省特色农产品(南昆山毛茶)产业链标准化试点,以文化赋能、技术赋能茶产业,鼓励和帮助农民扩大种植面积。
为挖掘毛茶文化内涵,当地还以毛茶种植基地和民宿为主体,打造出广东首个以“南昆山毛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体验营,作为南昆山毛茶文化展示、推介、品鉴、销售的核心场所,并入选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在加强市场推广方面,将常态化举办毛茶文化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形式推广毛茶文化,打造茶产业的特色品牌。
相关>>
采写:南方+记者 林文通 通讯员 龙门宣
摄影:南方+记者 梁维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