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血糖危害,
你是不是只想到“居高不下”?
但真相是——
比持续高血糖更伤血管的,
是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
忽高忽低、反复波动!
血糖剧烈波动对血管的破坏,
甚至超过稳定的高血糖,
堪称血管健康的“头号隐形刺客”!
什么是血糖波动?
血糖波动,就是血糖在高峰和低谷之间反复横跳。主要分两种:
短期剧烈波动:即日间血糖波动和日内血糖波动,比如餐后血糖飙升,或者因药物、运动等因素导致血糖骤降。
长期慢性波动:即血糖变异性,血糖长期处于高位(高血糖)或频繁高低交替,对血管和器官造成持续伤害。
血糖波动有多危险?
正常人的血糖在一天中规律波动:全天血糖在凌晨2点至3点最低,三餐后短暂升高,餐后1小时达峰值,2小时后回落。正常情况下,一天内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3毫摩尔/升,每天与每天之间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一般在0.8毫摩尔/升以内。
而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剧烈,24小时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超过3.9毫摩尔/升,这就很危险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大幅波动会引发“三重暴击”:
炎症核爆:胰岛素抵抗、游离脂肪酸狂潮,血管内皮惨遭腐蚀;
血栓暗箭:内皮功能障碍+凝血系统崩盘,心梗脑梗风险飙升;
细胞死刑:血糖过山车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冠状动脉斑块秒变“脆皮”。
这些情况,血糖最容易“失控”!
影响血糖的因素众多,涉及饮食、运动、心理、用药、监测等,无论哪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血糖的良好控制。在什么情况下,血糖波动会比较大呢?
吃动不平衡:饮食是控糖很重要的一关,饮食不规律易引起血糖波动。不能按时吃饭、饥一顿饱一顿、吃多或吃少了,都会引起餐后血糖偏高,这样一天下来血糖波动自然很大。
另外,空腹运动容易发生低血糖或应激性高血糖反应,这样也很容易引起血糖波动;一点不运动也不可取,这样血糖也控制不好容易引起波动。
黎明黄昏现象:黎明时因皮质醇、生长激素分泌导致的血糖升高(黎明现象),以及黄昏出现的血糖升高(黄昏现象),容易形成血糖波动。
情绪压力:情绪对血糖影响很大,紧张、焦虑、气恼、失眠、大喜大悲、过度兴奋等情绪变化均会导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释放减少,血糖升高。另外,生活不规律和过度疲劳也会引起血糖水平波动。
喝水不够:缺乏水分会导致高血糖,因为循环中的糖变得更加集中,高血糖会导致排尿更多,导致脱水。
女性经期:女性经期前的激素变化会导致血糖紊乱。这种影响因人而异,有些糖尿病女性在经期前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从而导致血糖水平高于正常水平。月经开始后,血糖通常会恢复正常水平。
极端天气:无论酷暑酷寒,极端温度都会影响血糖控制。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天气炎热形成压力从而导致血糖升高;而有些服用胰岛素的人,可能会有相反效果。高温会导致血管扩张,从而增强胰岛素的吸收,并可能导致低血糖。
如何稳住血糖,告别“过山车”?
既然血糖波动这么危险,那该如何控制呢?可以试试这样的管理生活方式让血糖稳下来。
“会吃”是稳糖第一课
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多吃全谷物、豆类、大部分蔬菜、适量的低升糖指数水果(如苹果、梨、柚子等),避免精制碳水、含糖饮料、甜点;
注意用餐顺序:按照“纤维(蔬菜)→蛋白质/脂肪(肉蛋奶)→碳水(主食)”的顺序用餐,可显著延缓餐后血糖升高;
控制餐盘份量:养成规律用餐的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警惕隐形糖:少吃或不吃番茄酱、沙拉酱、加工肉制品、各类含糖饮料。
运动是血糖的“稳定器”
有氧运动为王: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都是降低餐后血糖峰值的有效方法;
加入阻抗训练:每周2次至3次,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规律是关键:避免长时间不动,也避免突然剧烈运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预防低血糖。
睡好觉、放轻松,也是“降糖药”
管理压力:学习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保障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要规律作息,保证7小时至8小时优质睡眠。
血糖波动就像一场无声的“体内风暴”,
短期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
长期却很伤身。
从今天开始,
关注血糖稳定,
别让健康再“坐过山车”!
你身边是否也有吃饭不规律、
压力山大的亲友?
转发这份健康警报,
让更多人看清这个“隐形刺客”!
*已获授权图,转载勿使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