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为主要完成单位、菠萝研究室研究员张秀梅为主要完成人的“菠萝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获2024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推广奖。
该项目围绕菠萝产业升级需求,历经15年协同攻关,在种质资源创新、高效育苗、花果精准调控、采后病害防控及推广模式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突破,让广东、海南的“菠萝的海”越做越大,量价齐升。
研发菠萝优质高效生产成套技术
菠萝是世界第三大热带水果,我国是全球五大菠萝生产国之一,主产区集中在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南亚热带地区。2022年全国种植面积达98.8万亩,产量200.3万吨,其中广东占比最大,面积58.8万亩、产量129.5万吨,菠萝已成为粤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湛江出产的菠萝爽甜多汁,是水果中的“甜蜜顶流”。
针对我国菠萝产业长期面临的品种退化、种苗繁育效率低、催花技术缺乏和采后品质劣变等突出问题,项目组开展了长达15年的系统研究,成功研发五大关键技术,实现菠萝优质高效生产,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项目收集引进菠萝种质资源150多份,建成国家级菠萝种质资源圃,综合评价农艺性状,筛选出“金钻菠萝”等8个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成为主推品种;通过杂交育种获得20个鲜食型优良株系,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团队研发菠萝叶芽扦插、组培苗生产及种苗繁育等技术规程,构建规模化育苗体系,使组培苗增殖与生根率提高30%至50%,繁殖系数提高10倍以上,育苗周期缩短8个月。
项目还阐明乙烯利诱导花芽分化机制,研发高效催花与自然开花消减技术,建立精准产期调控体系,使催花成功率超95%,果形指数提升11%至40%。集成“新品种+季节调控+精准催花+品质管理”的花果调控体系,实现亩产增14.9%、成本降10%、效益提15%以上。
在采后环节,团队研制水心病测报技术,通过补充钙、硼等微肥使发病率降低20%;解析黑心病机制,创建“氯化钙+气调保鲜”技术,发病率降低15%以上,货架期延长一倍。
“金钻凤梨”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张秀梅介绍,团队通过资源评价和杂交选育,筛选出糖度高、纤维细、食用方便的“金钻凤梨”,替代传统品种“巴厘”。
团队研发配套快繁技术和精准栽培方案,使夏季催花成功率大幅提高,果实品质显著提升,地头收购价达到传统品种2至3倍,切实带动了农户增收。
在推广模式上,项目以“金钻凤梨”为例,形成了多方协同、高效联动的推广体系。
科研单位作为技术源头,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并开展全程指导;地方政府出台补贴政策、组织培训观摩,营造良好推广环境;企业及合作社通过订单生产、品牌打造和保价收购,解决销售难题,实现优质优价;示范基地作为展示窗口,让农户“看得见、学得会”,增强使用新技术信心。
该模式成功推动“金钻凤梨”等优良新品种在广东、云南等地推广71.37万亩,新增销售额57.32亿元、利润24.87亿元,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显著,总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采写:南方+记者 钟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