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附一院脑机接口病房启用!多技术融合构建湾区神经功能障碍诊疗新标杆

暨大附一院 2025-09-02 10:21

2025年9月2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暨大附一院”)脑机接口病房启用仪式顺利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华南理工大学吴凯、陈彦、黄国威教授、暨大附一院院长郑小飞、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昊、副院长黄立安以及脑机接口病房陈志勇主任共同为病房揭牌。这标志着我院在神经功能障碍精准诊疗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为粤港澳大湾区患者带来“重建大脑连接”的新希望。

苏国辉院士对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机接口病房的正式启用表示热烈祝贺,他提到神经科学领域多年来始终致力于 “重建大脑与外界的连接”,脑机接口病房的启用是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的重要跨越。他肯定了医院在神经医学领域的积累,希望团队以病房为平台,加强科研与临床结合,在技术应用与疗效提升上取得更多突破,为全国神经医学发展提供 “暨南经验”。

郑小飞指出脑机接口技术是破解神经功能障碍治疗难题的关键突破,他对病房发展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聚焦临床需求,整合多学科资源,为脑卒中、脊髓损伤、癫痫等患者提供 “评估-干预-康复”全周期诊疗服务;二是强化医工协同,深化与华南理工大学及港澳地区高校合作,推动技术迭代与临床转化;三是立足侨校侨院定位,依托暨南大学侨校网络,将服务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海外侨胞,让先进技术惠及更多群体。

陈志勇主任详细介绍了脑机接口病房,并作为病房负责人做表态发言。他表示,团队已组建由神经内外科、康复科、精神心理科等专业人员构成的诊疗团队,配备先进的脑电信号采集设备、神经调控仪器及康复训练系统,将以 “精准诊疗、温暖服务” 为准则,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全力守护患者生命质量。

脑机接口病房简介

暨大附一院脑机接口病房成立于2025年9月,位于医院四号楼10楼,是整合临床诊疗、科研创新、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专业化平台。依托医院神经医学学科积淀与华南理工大学技术支撑,形成覆盖“轻症康复-重症干预-长期管理”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包括脑卒中后瘫痪、脊髓损伤、癫痫、帕金森病、意识障碍等)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同时为患者家属提供康复指导与心理支持。

特色诊疗项目

  1. 多场景脑机接口干预

(1)运用“运动功能康复机器人联合脑机接口”技术,开展“脑控机器人辅助训练”,帮助瘫痪患者恢复上肢抓握、下肢行走等基础运动功能;

(2)通过“帕金森病神经调控方案”,将脑机接口与深部脑刺激(DBS)结合,实时监测患者脑电信号,动态调整刺激参数,提升症状控制精度;

(3)发挥“重症意识障碍患者脑机交互”经验,针对植物状态、最小意识状态患者,通过“听觉/视觉刺激+脑电反馈”脑机接口系统,帮助患者建立简单沟通通道。

(4)针对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 “脑电信号实时监测+闭环神经调控” 脑机接口系统,通过高精度脑电电极捕捉发作前异常脑电活动,自动触发经颅电刺激(tES)或神经调控指令,辅助抑制癫痫发作;同时结合术前脑电定位,为癫痫外科手术患者提供精准的脑功能区定位数据,降低手术风险,提升术后疗效。

  1. 全周期多学科康复:

联合康复医学科打造“评估-干预-随访”闭环,初期采用“脑电信号评估+运动功能测评”双重评估体系,中期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物理治疗,搭配作业疗法、言语训练,后期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居家康复指导,建立患者专属健康档案,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3. 中西医协同调理

运用“中西医结合改善患者体质”的思路,在脑机接口干预与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科室开展中药辨证调理、针灸(如头皮针、体针)、穴位贴敷等服务,缓解患者治疗期间的疲劳、失眠、焦虑等不适,提升整体治疗耐受性与疗效。

4. 产学研用一体化研发

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建立“脑机接口临床转化实验室”,针对临床中发现的设备适配难题(如“信号干扰”“穿戴舒适度”),联合高校开展技术迭代,同时培养脑机接口临床应用专业人才,为湾区脑机接口医疗领域建设贡献暨南力量。

供稿部门:脑机接口病房

责任编辑:王雪

初审:陈志勇

审核:庞钊

终审发布:杨景哥、郑小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