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珠江到天山:援疆干部曹红的两度奔赴

作者 莫群 2025-05-23 08:48

行千里援疆路,续粤喀援疆情。

两度从珠江江畔奔赴南疆热土,需要什么样的热情?“使命!责任!担当!”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二区主任、主任医师曹红,用微信个人资料上多年不曾更换过的个人签名给出了答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二区主任、主任医师曹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二区主任、主任医师曹红

2022年2月,曹红作为第十批广东省“组团式”医疗援疆专家,不远万里到达喀什,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挂职院长助理、感染科主任,正式开始援疆之旅。

2024年9月,二度进疆时,曹红作为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执行院长,参与医院管理建设和运营,为南疆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及传染病防控水平的进一步改善贡献力量。

每一份努力,都会被时间回应。2022年,曹红被授予广东援疆抗疫先进个人;2023年,曹红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授予“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同时被评为“推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个人”;2023年,曹红所挂职的喀地一院感染科获批为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24年,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援疆医疗队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只要医疗援疆事业需要我,我还会来援疆。”从岭南到西北,从珠江之畔到天山脚下,这场跨越5000多公里的援疆之路彰显了一名医者的大爱与担当。

2024年,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援疆医疗队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2024年,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援疆医疗队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千里援疆成为抗疫中坚力量

2022年2月,曹红从广州启程,带着亲人的牵挂与组织的重托,踏上了援疆之路。飞机掠过云层,窗外的景色从岭南的绿意盎然逐渐变成了西部的辽阔苍茫。当飞机降落在喀什机场时,曹红望着眼前这片陌生而广袤的土地,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使命感。

从踏入喀什这片热土的那一刻起,曹红便把“责任”二字刻在心头,用脚步丈量边疆,用行动书写援疆答卷。

医疗安全,院感先行。有着十多年感染科一线防治经验的曹红以身作则,立志将广东优质感控经验带到喀什,共筑感染防控安全线。他深知,医疗安全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系到无数人的生命健康。于是,他带领团队反复推敲每一个流程,耐心指导年轻医生,将广东的优质感控经验融入到喀什的疫情防控体系中。

2022年8月初,喀什地区发生疫情。作为喀什地区医疗救治专家组核心成员之一,曹红这位传染病“老将”迅速梳理定点医院收治患者流程、规范治疗方案、研判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确定出院标准及流程、参与区内外专家远程会诊……除参与救治工作外,曹红还积极参与到全地区的防控工作中,为喀什地区各县市的疫情防控工作出谋划策。受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指派,他先后多次前往区域内疫情防控重点县市督导检查工作,指导集中隔离点设置及方舱医院建设。

那段时间,曹红的足迹遍布喀什地区的每一个角落,他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战士,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用专业守护着每一个生命。疫情防控督导期间,曹红在喀什各个县区走了不下四圈,累计下来超过2000公里。

初心不改,转换战场续写责任担当。

2022年9月,经过广大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喀什地区疫情得到了良好控制。曹红又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喀什支援巴州医疗队队长,马不停蹄地踏上新征程。经过十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曹红未作休整,连夜带领医疗队核心成员深入一线实地了解情况。面对临时改建设施几乎空白的方舱医院,他靠前指挥、迅速整改,划分三区两通道、调配必要的医疗仪器和药品……不到24小时便使方舱医院初步具备了患者收治条件,比原计划提前20小时开始接收患者,迅速减轻了当地的疫情防控压力。

曹红在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表现得到了各级党委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大家都记住了这位从广东来的“老干部”。曹红因此收获了好几份沉甸甸的奖励和荣誉。

“使命!责任!担当!”曹红这六个字的坚守,也在消毒水的气味里,在病历本的油墨间,在患者重获生机的眼眸中,生长出最温热的注脚。

曹红介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情况

曹红介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情况

助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质运营

2024年9月,曹红再次踏上援疆之路,担任喀地一院党委委员、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执行院长。这一次,他的使命更加明确:推动南疆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与运营。与首次援疆相比,他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不仅要处理更多行政事务,还要管理好医院的团队。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第十批广东援疆干部人才进疆后推进医疗援疆的重要举措。该中心坚持立足南疆、面向全疆、辐射中亚、服务“一带一路”的定位,坚持建设与运营并重,自2023年9月投入运营以来,已迅速发展成为以传染病及疑难危重症救治特色突出的综合性医疗机构,让广东医疗援疆的成果有形有效、可感可及、落实落细。

在中心投入运营后,2023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感染性疾病科党支部书记崇雨田担任新疆喀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院长,为医院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带领团队搭建起了组织完善、运行有效的区域医疗中心架构,并用高超医疗技术和丰富管理经验引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起步,填补了多项区域内的技术空白,为后续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崇雨田教授的坚实基础上,我的任务是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内涵建设、精细化管理和质量把控。”曹红抵达喀什后,迅速投入工作,展开调研,协调沟通,忙得不可开交。他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从医院建设到运营管理,从制度改革到人才培养,每一项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他不仅在医院内开展学术讲座、指导科研工作、参与疑难病例讨论,还深入社区,开展义诊和培训,将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然而,最大的挑战是协调沟通。初到医院,曹红发现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导致工作进度滞后。他深知,只有打破壁垒,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于是,他牵头组织跨部门协作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明确职责,理顺流程。他像一座桥梁,穿梭于各个科室和部门之间,促进沟通与合作。每一次成功的沟通,每一次默契的合作,都让他感到欣慰。

如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开放床位430张,住院率保持在85%以上。

曹红的努力正在开花结果。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使命与担当,为当地医疗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不仅是一段援疆的故事,更是一段关于责任、奉献与希望的篇章。

曹红带领科室医师查房

曹红带领科室医师查房

续写学科建设新篇章

医疗援疆,根本在“输血”更在“造血”。人才建设是科室持续发展的动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旨在通过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构建高水平医疗服务体系,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医疗事业进步,而培养本土医疗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基。

怎样才能让当地医护快速成长起来自然而然成了曹红两度援疆的“必答题”。

在曹红看来,援疆的目的是要将常见的、急性的、重大的传染病诊治水平提升起来,让南疆的传染病患者不用再迢迢万里跑到乌鲁木齐或是广州、上海、北京去看病,而是在南疆地区就可以解决问题。早在2022年,在曹红的指导下,喀地一院感染科成功开展了南疆第一例人工肝双重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扩大了感染科作为南疆重症肝病中心的影响力。

在科室基础科研工作中,曹红与团队成员密切配合,打造了更好的科研和教学氛围;在义诊下基层活动中,曹红帮助当地医护人员了解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

“感染科的医生在这里可以大有作为。”作为援疆医生,曹红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开展业务知识讲座,向医院及科室医师讲解诊疗规范及最新指南,针对科内青年医生、研究生、住院规培医生、进修生、实习生因材施教,分别开展小课讲授、教学查房、技能培训和考核等多种类型教育培训,并选派优秀医生到中山三院进行进修学习,使科室人员的临床理论和临床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空闲时间,曹红督促科内医生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在2022年至2023年期间,喀地一院感染科获得各项基金立项共七项,创下历史新高。喀地一院感染科首次获得医院“先进集体”“科技先进集体三等奖”“科研平台建设奖”等荣誉,还顺利获评“国家级重点临床专科”建设单位。

为解决南疆传染病高发、医疗服务能力弱的问题,更好满足传染病长远防控和群众就医需求,广东医疗援疆大力推广“院包科”“师带徒”“进修交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助推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高精尖技术平移。通过不懈努力,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成为推动科室乃至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曹红看来,医疗援疆不仅是技术的输出,更是情感的交融。在他的带领下,科室的年轻人逐渐成长起来。他们不仅掌握了先进的医疗技术,更学会了如何用温暖和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作为核心科室,感染科已成为感染性疾病救治的医疗高地,不仅服务喀什,还辐射南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医疗支持。

“日子过得真快,一晃8个月就过去了。”第二次援疆即将届满,曹红感慨万千,“援疆经历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对于我自己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了知识、丰富了经验、结识了朋友、增加了情怀。”

跨越5000公里,从珠江之畔到天山脚下,一群像曹红这样的援疆医疗工作者,正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援疆故事。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莫群

【本文责编】刘树强

【频道编辑】周丽娜 林琳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编辑 周丽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