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山:蚝都“上新” 加速“破圈”

作者 陈思亮 2025-05-08 10:46

供销产一体化发展区项目正式开工、海水管道贯通、湛江生蚝文化馆即将开业……近日,中国蚝都捷报频传,“蚝”梦再启航,一连串振奋人心的新动作,开拓性措施落地标志着蓬勃的发展态势。

作为霞山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蚝都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国蚝都”)秉承新型工业化理念,致力于打造湛江蚝特色产业的现代化全产业链生蚝产业园区,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物流及服务等环节,全力擦亮湛江蚝“金字招牌”。

供销产一体化打通全链条

养一只蚝富一方人,兴一产业强一座城。

传统蚝产业面临布局分散、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等问题。湛江蚝都如何整合资源,利用本地龙头企业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领先优势,加速打造“湛江蚝”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正是霞山区所思考的发展方向和肩负的职责。

今年开工的中国蚝都供销产一体化发展区项目是霞山区交出的答案之一。

据了解,项目位于中国蚝都内,毗邻新湖水产交易批发市场,规划面积685亩,前期规划建设300亩,启动区100亩,启动区基础设施工程总投资约为 2.8 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海水引用系统、河道沿岸修复、沿区道路管道改造、沿区环境整治、污水净化等。

此外,综合批发市场投资约1.2亿元,新建厂房约3万平方米,改建厂房约1.8万平方米,以及配套的园区大门、车位、绿化等配套设施。

“我们希望能通过供销产一体化发展区项目,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推动生蚝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迈进。”中国蚝都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项目通过引入龙头企业,打通“蚝”领域全产业链。

具体而言,通过整合生蚝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项目将建立分拣、净化和精深加工集群,引进蚝壳资源化技术,推动生蚝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打造集生蚝贝类、冰鲜水产批发及海产品加工、蚝壳资源优化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日前,项目已开工建设,签约广东粤之宝水产有限公司,建设生蚝批发和深加工于一体约8000平方厂房。恳大蚝业、万鸿蚝业、鼎通蚝业、蚝海湾、世一蚝业、冠海蚝业、玖泰农业科技、广东澎湃科技有限公司等意向企业正在洽谈中。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就业吸纳、招商引资、财政增收的多重效益,有效增强蚝产业经济的‘造血’能力,为霞山地方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中国蚝都相关工作负责人说。

引海入园“活水来”

在中国蚝都,生蚝不仅是一道美味,更是一条支撑地方经济的重要产业链。然而,生蚝加工业的发展却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硬瓶颈”——海水供应不足。

“生蚝是水生生物,离开海水后存活时间较短。在运输和暂养过程中,海水为生蚝提供了与自然生存环境相似的条件,使其能够保持鲜活状态。”谈及海水在生蚝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性,中国蚝都相关工作负责人说。

另一方面,刚从海里捕捞上来的生蚝,体内往往含有泥沙、海藻、细菌等杂质。将生蚝置于流动的清洁海水中暂养一段时间,其会通过自身的滤食和排泄功能,将体内的杂质排出体外,达到净化的目的。

“经过净化的生蚝,不仅可以减少加工过程中清洗的难度,还能提高产品的卫生质量,降低微生物超标等风险,确保符合食品安全的相关标准。”中国蚝都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

此外,大多数生蚝加工企业普遍采用从外部运输海水的方式满足加工与净化需求,每车海水的运输费用高达500元,长期下来不仅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也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

为了解决生蚝产业集群对于海水供应的硬性需求,中国蚝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率先启动了海水引用系统项目。

海水引用系统项目依托中国蚝都地理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引水管道,将洁净海水直接引入园区,供园内加工、净化、清洗等多个环节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用海水难、用海水贵”的问题。

系统建成后,将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稳定、高效的海水供应,每年可节约大量运输成本,有效提升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项目以生蚝为产业核心,围绕生蚝的精加工、市场流通、销售批发等功能进行全链条规划,以保障产业‘活水不断’。”中国蚝都相关工作负责人说。

文化馆打造特色宣传窗口

文化是产业的灵魂,是品牌价值最深层的支撑。只有把文化“养”进产业,把故事“讲”进品牌,才能让“湛江蚝”从餐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当下“以文化塑品牌、以品牌促产业”的大潮中,中国蚝都也紧跟脚步。

作为弘扬“中国蚝都”品牌、推动蚝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而打造的重要文化载体,即将开幕的湛江生蚝文化馆集中展示了湛江生蚝的历史渊源、养殖技术、饮食文化及产业成果,是宣传湛江海洋经济与地方特色的窗口。

记者走访看到,整个展馆划分为四大核心板块。历史文化区追溯湛江千年养蚝史,展示古代采蚝工具、文献记载及蚝壳遗迹,如雷州半岛蚝壳墙等,还原传统蚝民生活场景,讲述“靠海吃海”的海洋文化故事。

产业科技区展现湛江现代蚝业发展,包括生态养殖技术、深加工产品及产业链延伸。展示湛江生蚝的现代发展情况,将生蚝产业发展的规划以及未来的目标,以及中国蚝都项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愿景展示。用声光电形式介绍中国蚝都的产业链,从研发到销售整个产业链进行相应的介绍,并展示未来的产业规模愿景。介绍未来标准化、规模化湛江生蚝种养模式。

烟火文化区则呈现湛江生蚝的烹饪艺术,背景设计为全国各地的著名美食街的标志场景,用灯箱做出相应的效果,用普通的吊顶灯作为灯光的来源,突出“炭烤生蚝”“蚝仔烙”等特色菜式,结合各类特色烧烤的烟火经济展示,点亮夜生活场景,让生蚝文化充满烟火气息。

生蚝文化区展示了中国生蚝的种类、分布及生蚝的结构、成分、利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进行分析,用展柜展示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生蚝标本,让人们了解世界生蚝的品种情况。采用立体雕塑艺术手法构建全流程产业图谱,通过动态叙事动线设计,引导参观者沉浸式体验从种苗培育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展区聚焦湛江特色养殖体系,通过模型阵列展示传统蚝桩、现代蚝排等核心生产设施,配合数字影像解析养殖模式演进史。

“文化馆展现湛江作为‘中国蚝都’的独特地位,传承蚝民传统智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开蚝技艺、蚝民习俗等的保护与创新。”中国蚝都相关工作负责人说。

而在产业融合与创新层面,文化馆未来将推出“蚝都游”线路,串联文化馆、养蚝基地、蚝宴餐厅,形成体验闭环。同时,还将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湛江生蚝品牌,文化馆作为线下流量入口,助力电商销售。

南方+记者  陈思亮  通讯员 郑东亮

编辑 陈明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