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后的考洲洋畔,红树林气生根交织成天然迷宫,勾勒出自然生命的鲜活图景;绿海龟、黄唇鱼等珍稀物种则更青睐大亚湾,它们安然栖息在此,构筑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宝库;惠州的海岸线上,还生长出兼具生态韧性与经济活力的“金树林”,去年7月,惠州惠东10年期红树林碳汇交易创下国内总量最大、数额最高的交易纪录,同时开创了全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先河。
作为广东省海洋大市,惠州市海域面积4519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为269.59公里,坐拥大亚湾、红海湾、考洲洋等重要海湾。近年来,惠州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坚持陆海统筹、精准治污、系统治理,推动实现近岸海域水更清、滩更净、湾更美、人海更和谐,以高水平保护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强市建设风帆正劲。
相邻的红海湾、大亚湾在惠州形成双月湾景象。南方+记者 王昌辉 摄
相邻的红海湾、大亚湾在惠州形成双月湾景象。南方+记者 王昌辉 摄
陆海统筹
坚持“从山顶到海洋”全链条治理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惠州近岸海域国控点位海水水质始终稳定达标。至今年上半年,惠州16个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国控点均为一类海水水质,一类海水面积比例为100%,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100%。
水质总体稳定上升的背后,是惠州坚持“从山顶到海洋”的统筹治理,通过“控源头、断通道、清末端”的全链条举措,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从源头上减轻排污压力。惠州强化近岸海域污染治理,从岸线整治修复、沿海农村污染治理、渔业渔港污染防治、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沿海污水管网建设、入海垃圾管控、海洋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等方面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各海洋生态红线区符合管控要求。
惠州海洋牧场。南方+记者 王昌辉 摄
惠州海洋牧场。南方+记者 王昌辉 摄
阻断陆源污染入海路径,惠州印发实施《惠州市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实施方案》《惠州市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强化入海排污口监管,坚持“有口皆查、应查尽查”,已完成全市311.03公里海岸线(含有居民海岛)入海排污口排查工作;推进入海河流污染治理,惠州采取提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推进雨污管网建设及河道清淤、生态修复、入海河流沿岸排污口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改善入海河流水质及水生态环境。吉隆河、淡澳河两个国考断面水质自2020年起至2024年均达到水质目标要求。
惠州美丽的海岸线。南方+记者 王昌辉 摄
惠州美丽的海岸线。南方+记者 王昌辉 摄
在治理链条末端,惠州一手抓海洋垃圾清理,一手推进海水养殖监管。一方面,印发实施《惠州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方案》,落实属地责任,实施“网络”管理,开展志愿服务“净滩行动”,不间断对海滩、渔港、码头、入海河流以及对潮间带、海塘堤防、养殖集中区、考洲洋重点海域、重点区域开展海漂垃圾专项清理行动,金色海滩处处尽显。另一方面,认真落实省《加强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实施方案》,全市高位池海水养殖场已完成尾水处理设施安装,较好解决养殖尾水直排问题。
惠州市惠东县开展入海排污口整治。
惠州市惠东县开展入海排污口整治。
一湾一策
美丽海湾已成为惠州城市崭新名片
傍晚时分,海风徐徐吹来,考洋洲畔的红树林随风摆动,白鹭或盘旋或停立,眼前好招楼湿地公园的景象,让人忍不住放慢了步伐,感受自然的馈赠。
考洲洋是由红海湾向内陆延伸的溺谷湾,湾内镶嵌人居岛屿,由此构建出“海拥半岛(稔平半岛)、岛抱碧洋(考洲洋)、洋缀翠岛(盐洲岛)”的三重嵌套式地理奇观。然而,由于溺谷湾腹大口小、水动力交换差,加之海水养殖无序过度开发,以及沿岸陆源污水倾入,曾经的考洲洋又黑又臭,红树林等生态系统急剧萎缩,考洲洋几乎变成“死海”。
痛定思痛,一场美丽海湾“攻坚战”在红海湾畔打响!
考洲洋畔红树林间,鹭鸟轻轻飞过。南方+记者 王昌辉 摄
考洲洋畔红树林间,鹭鸟轻轻飞过。南方+记者 王昌辉 摄
一方面,通过实施吉隆河等重点流域系统治理工程,精准削减陆源污染物通量;另一方面,建立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管”五步闭环管理机制,实施“分级分类+动态监管”精准管控模式;还有以红树林保护修复为核心,推进“退养还湿—潮沟修复—生物廊道构建”立体修复工程,重建红树林湿地系统。通过陆海统筹、要素联动、功能融合的多维治理架构,初步形成海湾生态环境治理“控源截污—立体修复—功能再生”的大湾区实践。
如今,红海湾(惠州段)形成“海上森林—滩涂—浅海”三级生态屏障,栖息鸟类超130种,鱼虾蟹贝繁衍其间,5类濒危海龟在此栖息,绘就“红树映水、龟翔湾生”的生态美景。
包括红海湾(惠州段)在内,近年来,惠州以“一湾一策”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如红海湾(惠州段)建设生态保育型美丽海湾,大亚湾(惠东段)建设亲海宜居型美丽海湾,而大亚湾(开发区段)将创建的是绿色产业型美丽海湾。目前,大亚湾(惠东段)已入选建成省级美丽海湾,红海湾(惠州段)已入选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正在争取申报国家级美丽海湾。美丽海湾已成为惠州城市崭新名片、靓丽窗口。
惠州市惠东县好招楼湿地公园景观长廊。南方+记者 王昌辉 摄
惠州市惠东县好招楼湿地公园景观长廊。南方+记者 王昌辉 摄
蓝海生金
生态保护与碳汇经济双向“增值反哺”
近日,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投产仪式在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该项目总投资超百亿美元,是国家重大外资项目之一,也是惠州重视海洋生态,以高水平保护促进提升海洋产业“含绿量”“含金量”的生动实践。
“十四五”以来,惠州严守海洋生态红线、严把环评审批关,着力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市生态环境局共审批海洋(海岸)工程项目54个。特别是在主动服务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惠州加快对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配套码头、壳牌三期配套码头、中广核太平岭核电项目配套码头、海洋牧场等重点项目的环评审批服务,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配套码头项目。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配套码头项目。
蓝色大海,孕育无限机遇。向海造林,惠州正积极探索蓝碳经济。
作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类型,红树林是蓝碳的重要贡献者,有着“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的美誉。惠州向海造林,完成红树林营造8857亩、修复1965亩,成功构建起万亩连片的“海上森林”。去年7月,惠州率先完成全国首宗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4.3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涉及红树林3072.75亩,总价超400万元,创下当时国内总量最大、数额最高的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纪录,实现生态保护与碳汇经济的双向“增值反哺”。
此外,惠州积极开展红树林造林奖励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申报工作,超额提前完成省厅下达至惠州市的红树林营造和修复任务,获得国家及省级红树林造林奖励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计1538.55亩,主要用于保障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合理用地需求,为惠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撑。
相关阅读>>
采写:南方+记者 卢慧 通讯员 惠环宣
图片:惠环宣(署名除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