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战“蚊”,东莞全城总动员

健康东莞 2025-07-29 19:26

7月29日,下午4点整。

东莞的街巷骤然活络。消毒喷雾机的轰鸣声打破闷热空气,工作人员身着统一服装,肩扛器械,出现在社区角落、厂房门前、商铺周边。

一场覆盖全市的灭蚊战役准时打响——16点至19点,三小时,在东莞市虫媒传染病防控工作专班环境整治组的号召下,全城目标直指传播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元凶:伊蚊。

党员冲锋:“红马甲”下沉入街巷

2025年7月20日0时至7月26日24时,东莞新增3例基孔肯雅热病例,主要分布在塘厦镇、万江街道、大朗镇,均为轻症病例。与此同时,登革热也在东莞出现本地传播。

“两热”来袭。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迅速响应、立即行动,冲在一线、干在一线,进“网”入“格”宣传基孔肯雅热防疫知识,配合社区开展卫生清扫,协助开展杀蚊灭蚊行动,全面防控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疫情,全力守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时间倒回行动前几日。在万江街道金泰社区,党员干部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阿叔,阳台这些瓶瓶罐罐就是蚊子的‘老巢’啊!”他们俯身,耐心讲解,帮居民掀起角落里的积水桶,积水倾倒,隐患清除。

同一时间,石排镇五个村巷内,市委政法委30余名党员代表疾步穿梭。垃圾站点、建筑工地、闲置房屋……目光如炬,搜索任何可能积水的角落。200多处蚊虫孳生地,在汗水和细致排查中被逐一端掉。

炎热的三伏天里,石排镇党建和组织人事办及时协调“结对帮村”的市直单位党员队伍,并发动各驻点团队1377名党员第一时间下沉村(社区),会同基层党员干部,深入村头巷尾、垃圾站、田间地头、闲置地和闲置建筑等蚊虫易孳生场所,开展翻盆倒罐清理积水行动,着力从源头上消除蚊虫孳生地。

网格攻坚:“铁脚板”踏遍孳生地

这张精密防控网的基石,是无数东莞网格员的坚实脚步。

在大岭山镇,网格员敲门入户,开展“五步”宣讲:发单页、问症状、查积水、翻盆罐、教防蚊。同时,以网格为巡查单位,联动各部门做好防控消杀、积水清理、防蚊灭蚊工作,持续开展防蚊知识宣传。

莞城老街,斑驳的骑楼下,另一组网格员正“手把手”教学。

“阿婆,您这水仙花盆的托盘,积水得天天倒。”连日来,莞城网格管理中心分组走访辖区居民楼栋,通过“敲门入户”的方式,一边向居民普及蚊虫危害、防蚊技巧及灭蚊注意事项,引导大家养成“常清理、勤通风”的卫生习惯;一边重点排查阳台绿植、花盆托盘、闲置容器等易积水区域,对发现的积水及时进行翻盆倒罐、清理擦拭,手把手帮助居民消除蚊虫滋生隐患。

高埗镇,自7月26日起,网格力量全员压上,联同卫健、公安、城管,进行“地毯式”排查。屋角桶盖掀开,残水哗啦倾倒;废弃建筑里,轮胎垃圾清空。电话线那头,重点人群逐一排摸,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屋角桶盖、废弃轮胎、花盆底托…… 每一个卫生死角,每一处隐蔽水洼,都印着网格员“铁脚板”的足迹。他们步步丈量,寸寸攻坚,织密防控的每一寸网眼。

智慧防线:无人机成“灭蚊尖兵”

中堂镇江南社区上空,无人机低鸣盘旋。它像敏锐的猎鹰,掠过屋顶、扫过排水沟、悬停于河岸草丛。地面指挥中心屏幕闪烁,一个屋顶的积水点被精准锁定。随后,信息秒传至处置人员。处置人员能第一时间联系户主业主或清理小组进行清理,并安排人员“隔天回访”,形成“发现—定位—处理”闭环。

社区工作人员表示:“以前3小时的工作量,现在用无人机30分钟就完成,不但提高灭蚊效率,还更精准治理。”据介绍,江南社区目前已完成大范围、全村域的首轮清理,重点街巷、阳台杂物、积水点均得到有效整治,布雷图指数已由13.3下降至4,防控效果显著。

“近期蚊虫繁殖活跃,大家注意翻盆倒罐……”茶山镇街头巷尾,一种独特的声音在回荡。本地乡音录制的快板,通过云广播、网格巡逻车的大喇叭,穿透热浪,声声入耳。此外,21秒的“茶山话防蚊快板”视频在线上微信群和朋友圈刷屏。乡音亲切,节奏明快,防蚊知识伴着快板声飞入千家万户。

在寮步镇石步村,消防安全巡查车则变身“移动宣传站”,硬核提醒随车行遍每个角落。

缕缕轻烟升起,是全城人守护家园健康的共同决心。这场与蚊虫的较量,关乎每个人的健康防线。东莞正以科技为翼,以全民为基,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控之墙。

统筹:靳延明 欧雅琴

撰文:蔡子航 龚菊 王颖 吴擒虎 夏颖燕

编辑 黎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