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大地上,文明之风劲吹。日月耕耘,硕果累累。
近年来,揭阳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以文明之光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不仅提升城市“颜值”,更铸就城市“气质”。从街头巷尾的秩序井然到乡村田野的和美诗意,从千年古韵的薪火相传到书香满城的全民共享,揭阳正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生动诠释着“和美揭阳”的深刻内涵。
“三张名片”持续擦亮
千年文脉激荡新时代活力,擦亮“文化揭阳”金字招牌。近年来,揭阳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135”工作思路,以“文化揭阳”“文明揭阳”“书香揭阳”三张名片为抓手,深度融入“百千万工程”,推动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揭阳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该地文化基础性研究扎实推进。针对国家级非遗“普宁英歌”,揭阳制定了传承发展方案,成立研究协会和传承基地,并推动“英歌进校园”,确保非遗薪火相传。
在“文化系统化双创”方面,揭阳传统文化持续“出圈”。除了普宁英歌以外,榕城舞狮、玉雕、潮剧苏六娘等“揭阳文化题材”轮番登上央视春晚。
其间,普宁英歌去年全网话题量破200亿次,多次获《新闻联播》报道;“舞狮小女孩”登上《人民日报》重要版面。这些现象级文化IP,极大提升了揭阳文化知名度。
近年来,揭阳文化产业化培育成果丰硕。先后打造“购美玉,到揭阳;看英歌,到揭阳”特色活动品牌,推出舞剧《英歌》、实景演出《英歌情》;中国(揭阳)玉文化节主题活动,擦亮了“中国玉都”的招牌。同时,《好吃广东·味在揭阳》推动揭西擂茶、埔田笋宴、隆江猪脚入选全国旅游美食,形成文化与美食联动的文化IP,让文化力量转化为经济效益。
城市精细治理与乡村移风易俗,夯实“文明揭阳”基石。文明是城市发展的底色。近年来,揭阳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深化市县镇村“四级文明联创”,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
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揭阳推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政务服务、文明素养“四大提质行动”。设立创文热线和文明曝光台,并组建市民文明观察团,发挥民意监督力量。相关数据统计,市民对创文满意度始终达96%以上。
2025年上半年,市区乱摆卖、乱拉挂、乱停放、乱搭设等现象得到有效整治,“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到位,市容市貌显著提升。
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揭阳深入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成功化解一批“世仇村”矛盾,获中国新闻网报道。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上半年共排查整改村巷道乱堆乱放11973处,杂草垃圾18721处;问题户厕整改率99%,问题公厕整改率96.1%;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9.3%,普宁市白坑村“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模式成全省典型;种植苗木109万株;完成存量房微改造8544户,挂牌保护中国传统村落9个、省级传统村落8个。
在先进典型培育方面,揭阳涌现1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名省道德模范提名奖,7名中国好人,48名广东好人,榜样力量引领社会新风。
全民阅读蔚然成风,铸就“书香揭阳”品牌。书香涵养城市气质,近年来揭阳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串珠成线”,构建“全市一张网、服务广覆盖”的“城市书网”,营造“时时可读、人人可读、处处可读”的全民阅读氛围。
全省首个国防教育主题图书馆读者超150万;揭阳撬动社会资本新建书房、书吧近200处,实现各县(市、区)24小时书吧(店)全覆盖;南国书香节活动连年获省“优秀组织单位”称号;进贤书城获全国“年度最美书店”称号……此外,揭阳还出台了全省继深圳市后首部地级市全民阅读立法——《揭阳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迈向法治化、规范化,城市书香氛围更加浓厚。
“和美揭阳”的实践路径
揭阳文明创建注重久久为功。近年来,揭阳每年制定《揭阳市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工作安排》,明确任务分工。常态抓落实,通过九大专班机制、“四不两直”督查和“回头看”验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良性循环。
2025年初,创文工作列入市级督查考核,重点调研扬尘治理、农房风貌提升、文旅融合等工作。
长久抓立法,2024年启动《揭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广泛调研征求民意,为文明行为提供法律保障。
深化“五大行动”让文明硕果滋润城乡。揭阳以四大提质行动为引领,全面抓好市容整治、住宅小区提质、农贸市场提级、交通秩序整治、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乡村整治、重点区域整治、服务质量提升等10项攻坚行动,并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
近年来,揭阳文化空间提升,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实践所168个、实践站1623个;截至2025年6月底,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6682场次,文明实践阵地遍布城乡。
在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方面,揭阳围绕村庄保洁、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庄绿化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农房微改造8544户。普宁市大坝镇顶深水村运用“积分制”管理新模式获主流媒体推广,全市多个行政村运用“积分制”“清单制”融入基层治理。
近年来,揭阳文旅融合城市发展:成功举办“福达·2025揭阳马拉松赛”,吸引2万人参赛,赛事期间游客量45.33万人次,总消费同比增长18.71%。编制多条旅游线路,推广精品民宿,打造“多彩揭阳 打卡V城”旅行指南。揭阳元素多次闪亮央视春晚,普宁南山英歌队参与中国非遗馆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到揭阳逛古城、赏非遗、品美食。
文明润泽城乡,出行也可见文明落到实处。近年来,市容市貌、文明交通、市场管理显著提升,市区整治乱摆卖、乱拉挂、乱停放等现象,交通违法查处44.89万宗,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99.33%。
在优化政务服务方面,规范政务服务场所,市县级中心行政许可事项基本全进驻,做好减流程、减材料、压时限,减少证明材料,提升办事时限……揭阳率先实现派出所、市场监管所全覆盖进驻镇(街)党群服务中心。“粤商通”揭阳专区、“粤省事”揭阳版便捷高效,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网上群众工作平台办结率100%。全市政务服务质量9.8分以上,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平台促企业信用修复,普宁市获评省信用县先进单位。
在移风易俗方面,揭阳推广优秀传统婚礼,倡导集体婚礼、纪念婚礼等,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推动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倡导“厚养薄葬”。
文明塑造,从小培育。近年来,揭阳围绕护苗育人,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上“思政第一课”2984场次,听课人数超过260万人次。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基本配备心理健康辅导室,常态化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主题活动。
此外,在志愿服务方面,揭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83.86万人,占常住人口14.8%。累计超3000名青年志愿者服务马拉松等大型活动。各级团委开展“河小青”志愿服务、垃圾分类等活动超2万场次。市直单位常态化参与文明交通劝导超5000人次。“3·5雷锋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17场次,参与志愿者超2.3万人次。连续两年举办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品牌大赛。
回顾近年,揭阳紧密围绕“百千万工程”目标,坚持“为民、利民、惠民、靠民”理念,将文明成果转化为推动工程走深走实的强大动能。目前,全市共有全国文明单位13个、全国文明村镇14个、全国文明家庭2户、全国文明校园3个,省级文明单位39个、省级文明村镇8个、省级文明家庭1户、省级文明校园2个,打造75个高质量样板村。
创新驱动文明创建新引擎
揭阳坚持创新驱动,在机制和参与上大胆探索,激活文明创建新引擎——
汇聚民间智慧,激发共治热情,打造“文明观察团”。持续壮大“文明观察团”队伍,汇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等240名各界人士。观察员发挥“移动探头”作用,深入重点区域“随手拍”不文明现象与城市新貌,形成“监督+宣传”良性互动,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共治。
多方联动,共建共享,撬动社会力量。开展“我为创文献一策”有奖征集,将群众好建议转化为好经验。鼓励党员干部、乡土文化人才、返乡大学生等加入文明实践队伍,常态化开展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牵头举办公益音乐会,揭阳吉他漂流团应邀录制央视《星光大道》,展现群众文化活力,共建共享文明成果。
声浪传播,内聚外宣,讲好揭阳文明故事。发挥媒体优势,创新宣传方式,内聚外宣,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同时,以“榕树下的微课堂”特色宣讲品牌为抓手,推动各县(市、区)实现宣讲品牌“一县一品”全覆盖。组建“千人宣讲团”及多支特色宣讲队,全年开展百姓宣讲超3000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
近年来,揭阳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重大主题,紧密结合“百千万工程”“一化一海五优特”等重点工作,策划深度报道。深入开展“百千万工程”主题宣传,全年推出专题报道、深度报道超万篇(条),实现再次翻番。“绿美揭阳”等4首主题歌曲在腾讯音乐首页推广,实现“季度有主题、月度有重点、每周有特色”。
有声有色,提升城市美誉度,让世界看见美丽揭阳。创新建立“1234”宣传报道机制,协同联动深挖高质量发展新亮点。全年在中央、省级媒体发稿量首次破万,实现逐年翻一番。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吸引《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聚焦,相关新闻阅读量达数亿。揭阳成为广东省两个参加央视2024“让世界看见美丽中国”暑期文旅项目发布活动的城市之一。
潮涌榕江,文明花开。揭阳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是理念深化、行动自觉和精神升华的生动体现。如今的揭阳,不仅经济发展蹄疾步稳,更在精神文明建设上阔步前行,城市品格和人文魅力持续提升。
文明,已成为揭阳最亮丽的底色、最坚实的支撑,引领城市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当下,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揭阳”新画卷加速绘就,为粤东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澎湃的文明力量。
文字:唐楚生 张冰纯
图片:揭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