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广州名城保护规划:站位国家视野,动员社会力量

作者 李鹏程 2025-07-22 22:42

近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获省政府批复,近期,特邀请规划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副总规划师、一所所长汤芳菲共同撰稿,进行规划解读。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张广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张广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副总规划师 一所所长 汤芳菲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副总规划师 一所所长 汤芳菲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构建历程中,广州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了保护理念方法探索和政策试点创新的前沿先锋,探索了一批具有代表意义的保护实践案例。广州作为在全国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线城市,在面向2035年新一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中,继续开拓创新,探索统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站位国家视野:阐释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广州价值

广州是岭南地区千年延续的政治军事中心和国际外交门户,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全球海上贸易体系的重要枢纽城市。广州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具有国家开放门户和岭南文化中心的突出区位和重要影响,未来也将在中国的文化复兴和国际交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站在历史纵深和时代方位的战略维度,更加深刻地认识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探索全国-广东省-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构建与传导,成为落实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凝聚共同体意识,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中心城市,把广州在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尤其是延续到近现代发展进程中民主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故事讲好。

粤港澳大湾区地域一体,文化同源,拥有粤语、粤菜、粤剧等共同文化基础,以清代广州府范围来分析,大湾区中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核心城市都是在广州府的地域范围中,广州历史上一直是区域文化中心所在。

今天从区域联动保护的视角来看,一方面,以重要文化线路为空间行动抓手,推动珠江文化带、海防文化带和南粤古驿道等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协同保护;另一方面,探索共同文化主题资源的共保共享,共谋红色文化、孙中山文化、改革开放文化等的联动保护和展示彰显工作。

强化区域联动:推动重要文化廊道融合发展

在广州市域内,推动珠江文化带、海防文化带和南粤古驿道等示范段和示范项目的保护建设,同时也在全域山水生态格局与城乡聚落的发展脉络中探寻广州自身延展的历史线索。

珠江孕育了广州的发展,本次规划将北起西航道石门,南至狮子洋虎门,长110千米的珠江进行整体统筹保护,提出保护珠江沿线海防江防体系、航运商贸体系、工业发展体系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虎门海防遗存、莲花山、长洲岛、历史城区、石门古港口等重要文化景观节点,贯通珠江两岸慢行空间,扩展珠江水上旅游路线等特色文化路径,强化其系统性和关联性,统筹珠江两岸空间资源配置,优化功能布局,推动沿岸工业遗产的转型升级,推动珠江从生产通道向多元活力廊道的转变。

珠江

珠江

流溪河发源于从化区吕田镇,从东北至西南经白云区,最终与巴江河汇合流入珠江西航道,作为珠江的重要支流和广州古代水陆运输的重要廊道,流溪河沿线保留着大量古驿路、码头等遗存和古村镇聚落,是见证广州与中原地区往来联动的重要通道,也是体现岭南田园乡愁情感的重要载体。应深入挖掘其作为历史重要商贸运输和族群迁徙通廊的文化价值,保护展示龟咀古码头街区、港头村、钟楼村等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发展温泉休闲文化,实现从单一的环境治理转变为文化与生态相融合的保护发展模式,探索流域线路与城乡聚落协同保护的新思路。

流溪河

流溪河

提升中心价值:复兴有温度有活力的历史城区

历史城区是广州历史文化资源保存最为丰富的区域,是历史上区域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是千年不变的岭南文化中心所在地。广州的历史城区至今依然保持着有活力的生活氛围,延续着传统的社会网络,居住在其中的人们,和所形成的场所业态是讲述广州故事最为生动的载体,也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最为珍贵的资源,最核心的魅力所在。

从目前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状态来看,对标巴黎、巴塞罗那等世界文化名城,广州历史城区的整体风貌保护管控还有一定的差距,新一轮保护规划的获批对广州未来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和更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本次规划对历史城区整体保护工作当中,加强对于城区与周边山水环境的关系研究和梳理,加强与城市更新工作的深度融合,探索城市设计对于历史城区保护发展的引导作用,挖掘展示好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管控引导建筑的整体风貌,倡导运用微更新的实施方式,保障真实完整的历史信息能在保护实践中彰显,创造出更多具有业态活力和文化魅力的场所,充分考虑到居住在历史城区中人的生活和发展需求,共同缔造一个有温度有活力的历史城区。

恩宁路骑楼街修缮利用

恩宁路骑楼街修缮利用

谋划制度创新:发挥优势探索名城保护范式

广州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设市城市,现代城市管理制度的开创者。

1921年,广州成立市政厅,并委任市长及各市政局长,实现中国现代城市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自此开始,广州一直走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前沿,在现代道路建设、居住区设计、城市发展战略、多规合一等领域在全国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广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和实施实践中,从名城保护条例制定、历史城区高度控制要求落地,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政策试点、历史文化保护公益诉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突破,形成了新河浦、恩宁路、泮塘五约、T.I.T工业遗产园区等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保护实践工作。

但从目前的名城保护实施管理上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在本次规划中,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对于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的融合,强化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在协商机制、规划传导、资金保障、产权管理、更新模式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的保护管理要求落地。

T.I.T创意园

T.I.T创意园

动员社会力量:实施全面构筑全民参与新格局

近年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团队对广州名城保护利用实施情况开展了评估工作,牵头编制了新一轮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广州的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绩,未来五年,广州应通过构建全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中心,扩大广州在世界城市竞争格局中的文化吸引力。

加强珠江文化带、流溪河文化带等跨区域文化景观带的规划研究,优化大湾区区域生态和文化合作治理机制,带动区域联动保护和发展。加强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用好评估工具,补齐短板,提升品质,持续改善历史文化街区人居环境。完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建立历史保护和城市更新基金,拓宽资金渠道,助力三次分配。

广州在保护实施工作探索出来的社区共同缔造、名城守护官志愿者团队建设、媒体与大众意见监督等前沿经验应当持续拓展,健全公众参与和媒体监督机制,进一步扩大历史文化保护资源和政策等信息公开渠道,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实施工作,构筑全民参与新格局。

南方+记者 李鹏程

通讯员 穗规资宣

图片来源: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州日报、羊城晚报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