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今年夏天,家居卖场企业风波不断。
近两日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的居然智家董事长汪林朋身亡事件,于7月28日晚间得到了证实:居然智家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CEO汪林朋于2025年7月27日在家中不幸身故。
居然智家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家居卖场企业。出事前,汪林朋一直在积极布局数智化和新零售,甚至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出海”再造一个“居然之家”,在2030年前实现海外营收和利润占总量的30%以上。
加之今年4月以来业内几位大佬遭遇“留置”,7月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在广州骤然离世等,不可避免地搅动了原本就不太平静的家居江湖。
事实上,家居市场虽然面临增速放缓、传统家居卖场流量萎缩、品牌竞争加剧等诸多问题,但专家预测2025年的市场规模仍将稳步扩容,预计可能达到5万亿元,且智能家居赛道,已然敞开新的风口。
酷夏过去,暴雨也将停歇。债务危机、转型压力、需求萎缩的多重围困,压不垮那些真正想要在这个行业深耕、立志打造百年老店的“长跑者”。



(记者实地走访居然之家广州旗舰店)
南方+记者实地走访居然之家广州旗舰店
千亿卖场的生存危机
相比于居然智家,“居然之家”的名字更被消费者熟知。这家成立于1999年,以大家居为主业,以大消费为平台的企业,于2024年开始布局智能家居,并将名称改为居然智家。
“汪林朋先生作为公司创始人,将一个单店发展成为分布全国300多个城市,400多家家居卖场、购物中心的大型商业连锁集团,连续20年荣获‘北京十大商业品牌’。”这是7月28日晚间,居然智家发布的公告中对汪林朋的评价。
从1999年汪林朋接手一家经历火灾的建材卖场开始,居然智家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与汪林朋深度相关。
公开信息显示,1999年,年满30岁的汪林朋临危受命,出任北京居然之家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当时的居然之家,是国有控股企业,仅有1家门店,营业面积不足3万平方米,还只是北京的一个小卖场。
汪林朋。图源:居然智家官网
汪林朋。图源:居然智家官网
接手后,汪林朋通过首创“先行赔付”模式重塑行业信任,推动公司扩张至全国29省310城的414家卖场,并于2019年借壳武汉中商成功上市,将公司更名为“居然之家”。根据居然智家年报,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领取薪酬员工总人数达到7028人,其旗下家居卖场遍布海内外,共计407家,除此以外还有4家购物中心、4家现代百货商店和165家各类超市。2024年12月,在汪林朋的主导下,公司再次更名为“居然智家”,以推动数智化转型。巅峰时期居然之家市值超千亿元,汪林朋个人身家更是高达368亿元。
然而,繁华背后暗藏危机,这从居然智家的财报中可见端倪。2024年,居然智家营业收入为129.66亿元,同比下降4.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69亿元,同比下降40.83%。毛盈利能力更是下降严重,毛利率从2021年的48.14%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29.33%。
汪林朋的个人财富也大幅缩水,202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其财富已缩水至125亿元。
7月29日,位于广州天河的居然之家旗舰店里各家居品牌店门可罗雀,几乎没有来看货的客人。南方+见习记者 景子妍 摄
7月29日,位于广州天河的居然之家旗舰店里各家居品牌店门可罗雀,几乎没有来看货的客人。南方+见习记者 景子妍 摄
这样的困境,并不仅发生在居然智家。2024年,有超过六成的上市家居企业净利润都在下滑。
业内一直流传着“南红星,北居然”的说法,与居然竞争了20多年的老对手红星美凯龙,同样陷入了规模和利润下滑的泥淖。财报数据显示,红星美凯龙2024年实现营收78.21亿元,同比下滑32.08%;归母净亏损达29.83亿元,同比扩大34.6%。这已是公司连续第三年亏损,累计蒸发超70亿元利润。
西南地区的家居卖场一哥成都富森美家居,虽然近年来在转型的创新经验上成绩斐然,但其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仍有一定程度下滑。另一家知名企业靓家居,近日更是因为“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停止运营。
企业家个体命运背后,更是行业在新的调整周期中奋力摆脱阵痛的缩影。
家居卖场困境何在?
对于利润大幅下滑,红星美凯龙于2024年年报中给出的核心原因是:“家居零售市场需求减弱”。公司坦言,行业受“供应波动和需求下滑双重夹击”。富森美也在2024年年报中提到“地产调整与消费收缩形成双重压力,市场呈现高库存、低周转特征”高度吻合。
以租赁及管理业务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居然智家,也在2024年年报中指出,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系受国内经济形势波动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性影响,家居建材市场存量竞争加剧,商户经营面临较大的压力。
巨头们的业绩颓势,印证了家居行业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博弈的残酷阶段。中小企业在资金链与市场需求双重挤压下,则面临更严峻的生存考验。
以靓家居为例,这一区域连锁品牌,曾被视为“整装模式”的探索者。然而在行业内卷加剧下,资金压力与日俱增。公开信息显示,其停止运营前已资不抵债。这与2025年上半年15家披露业绩预告的家居企业赚钱能力整体弱化的趋势一致。
还有一个明显的现实是,随着线上渠道的兴起,传统的家居卖场线下渠道持续贬值。
众所周知,传统的家居卖场多为重资产模式,此模式曾在增量市场中为企业提供了独特的渠道优势,然而由于过于依赖重资产扩张,企业在面临市场波动和行业变革时,调整的难度和成本大大增加。
数据显示,2023年约有47%的消费者选择从线上渠道购买家居产品。在电商的持续冲击下,曾令家居卖场引以为豪的线下商场不仅不再具有优势,甚至随着房价的下行以及企业资金链的紧张,成为了企业资产减值和资金压力的主要来源。
家居卖场的转型势在必行,但背后高额的研发投入与漫长的回收周期,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万一稍有不慎导致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甚至有可能成为压垮家居卖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挑战如何稳中求变,家居卖场企业正在不断探索最佳解法。
“阵痛”过后的突围之战
危机之中,总有新机孕育。
富森美家居,曾被行业视为一匹转型黑马。2025年6月,其抖音直播狂欢中创下了2000万元的惊人销售额,登顶抖音家居卖场热力榜。与单纯的带货模式不同,富森美创造性地构建了前端达人流量引爆、中端商户专业支持与后端服务无缝衔接的完整闭环,并吸引海尔、美的、松下住空间等众多知名品牌入驻。
家居卖场在数字化转型上纷纷发力,从“物业出租”转向“生态运营”。以居然智家为例,其推出了“传统线下渠道数智升级与线上新渠道开拓并驾齐驱”的转型战略,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线下,居然智家正加速推动家居卖场向智能家居体验中心转型,如在卖场一层集中规划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及电器等品类。同时还与华为达成战略合作,希望通过数智化创新和智能家居平台打造全新消费场景。
而被建发收购的红星美凯龙则侧重多元消费场景的打造。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执行总裁朱家桂表示,未来三年规划中,电器在红星美凯龙的经营面积达到15%、家装达到15%,原本家居建材经营面积降到60%以内,剩余10%用于新商业创新,由此组成10%+15%+15%+60%的100%全新红星美凯龙。值得一提的是,红星美凯龙开启系统性商业模式变革中,M+高端家装设计中心百MALL计划、“3+星生态”全新战略、汽车业态的合作都已初见成果。
不管是数字化转型,还是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无疑都是家居卖场在当下转型的可行路径。
核心在于,家居卖场转型需以长期主义战略为根基,通过直播重构流量入口、生态赋能商户成长、场景重塑消费体验三位一体模式,实现从变相的“二房东”到真正“链主企业”的成长进化,开辟出“稳增长+高壁垒”的新路径。
也有专家认为,如何科学布局数字化转型,让数字化真正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投入产出平衡,才是家居卖场企业更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中国(广州)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南方+记者 冯善书 摄
中国(广州)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南方+记者 冯善书 摄
或许,家居卖场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危机,但是危机背后同样藏着值得企业警醒的生存法则:家居卖场的数字化转型是系统全面的,着眼于构建商业新生态。危机孕育变革,转型难免阵痛,积极创新、勇于变革的企业自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迎来雨后彩虹。
采写:南方+记者 柴亚娟 南方+见习记者 景子妍
摄像:南方+见习记者 景子妍
剪辑:南方+记者 冯善书
策划:纪蓓 冯善书 魏伯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