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难题如何破,汕尾想了一些办法......

作者 石静莹;李育蒙 2025-11-20 12:07

从修复一盏路灯到化解数年纠纷,从政策宣讲到盘活资源。在汕尾,一场以“入户联心”机制为主题的群众工作实践,正重塑着这座城市基层治理的生态。

作为省委社会工作部“粤治粤美·‘四下基层’抓落实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地,汕尾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将“四下基层”与新时代群众工作需求相结合,创新推行“入户联心”机制,组织近5.9万名党员干部和各方力量走进千家万户、千行百业,实现了从“群众上门找”到“上门找群众”的作风转变。

联户人员到群众家了解民情,用“大白话”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 受访者/供图

联户人员到群众家了解民情,用“大白话”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 受访者/供图

“入户联心”以“一张网、全覆盖、心连心”为导向,依托“民情地图”智慧平台,构建起“听民声、聚民智、解民忧、促发展”闭环体系,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中的堵点难点,更让党的群众路线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落地生根。

一张网,筑牢联系群众根基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基层治理的效能,始于科学的组织架构。汕尾市以“入户联心”为抓手,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

面对基层治理中曾存在的力量分散、条块分割等问题,汕尾市系统谋划,按照“居住相邻、关系相近、双向选择、方便服务”原则,构建起“大网格—中网格—小网格—基础联系单元”四级治理体系。

全市863个村(社区)被科学划分为56个大网格、868个中网格、4555个小网格,并进一步细分为24903个以5至15户居民为单位的基础联系单元。

每个单元由2名联户人员结对联系,全市共组织近5.9万名联户人员,覆盖66万余户居民,彻底扭转了过去少数村干部服务上千群众、一名网格员服务数十甚至上百户的粗放局面,实现了“户户有人联、家家情况清、事事有人管”的精细化治理格局,确保治理触角直达基层末梢。

这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入户联心”制度,为“四下基层”实践提供了坚实支撑,将党组织触角延伸到社会最末梢。

曾经的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遮浪街道,由于海岸线长、登陆点多,偷渡走私易发。

推行“入户联心”后,在“入户联心”一张网基础上,组建“1名村支书+5名联户干部+10户群众”双反巡逻队伍,构筑“一村一堡垒、一户一哨所、一人一哨兵”严密防控体系,对走私、偷渡违法人员形成高压震慑,成功创建省级反走私综合治理示范点。

无独有偶,市城区马宫街道金町保利社区因地制宜创新联户方式提升联心水平,根据辖区内游客及外来短租户较多的特点,在联心卡上创新印制“二维码”,嵌入“入户联心”需求反馈表,通过游客中心、酒店公寓、入户走访等载体发放,拓宽收集社情民意的渠道。实现社区服务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转变,极大提升了社区服务效率与质量。

经过一年的实践,汕尾市通过“入户联心”改进干部作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方式,不仅实现了从‘群众上门找’到‘上门找群众’的工作作风转变,更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汕尾市城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宫街道党工委书记彭志义表示。

“以前觉得干部离得远,现在楼道灯坏了随口一提,第二天就修好了,这类服务太实在了。”汕尾市城区新港街道海滨社区居民王沛芬感慨。

心连心,破解群众急难愁盼

“四下基层”既是工作制度,也是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党员干部,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

“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本质上是对“下基层”的生动诠释与实践要求,这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也切实有助于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是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表现。

“以前不知道找谁,现在干部主动上门帮忙,这才是真正为群众着想。”海丰县平东镇大塘村村民叶少林的话道出了许多群众的心声。

叶少林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家老人看病报销手续繁琐,一直未能解决,联户干部入户了解后,不仅帮着梳理流程,还陪同跑了多个部门,最终顺利办结。

“村干部真心实意地为我们出谋划策,介绍新政策,让我们能及时享受福利。”叶少林感慨。

“入户联心”并非党员干部的“独角戏”,而是一场整合基层各方力量的“大合唱”。汕尾广泛发动驻村(社区)干部、村级“两委”干部、基层党员、网格员、“双百”社工、村(居)民小组长、村(居)民代表、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村级后备干部及机关干部、志愿者等“10+2”对象全面参与,担任联户人员沉到一线。

汕尾市委社会工作部推动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担任“兼职联户员”,健全“入户联心”积分制度及“最美联户员”等评选机制,引导新就业群体在“入户联心”活动中发挥作用。在陆丰市,2.49万名党员干部等力量沉入一线,以更高水平的党建引领更高效率的基层治理。

这样的合力,最终使群众服务完成了从“呼声”到“落实”的闭环,有效汇聚了基层治理的磅礴合力。

在贴近群众的各类场景中,面对急难愁盼,这种闭环服务更显珍贵。

在海丰老城区西中街,居民腾出旺铺建成“幸福咸茶”,一条老街因此有了免费喝茶、说理、带娃的共享客厅。七年坚持为遭受校园伤害女儿讨公道的单亲父亲陈国栋,在南门社区“咸茶说事点”的茶香里被看见,书记送来的不只是一盏温热的咸茶,还有司法局律师现场铺开的规范起诉状、妇联对接的专业心理康复方案。几个月的“茶桌普法”接力,让这起校园伤害赔偿案落槌胜诉。

在线下用脚丈量、走访的同时,汕尾市充分发挥“民情地图”信息化平台的数字赋能支撑作用。该平台汇聚公安、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32个党政机关单位共435类数据,建成全量保存汕尾“人、事、地、物、组织”的民情数据库,实现对基层情况的“可感、可视、可控、可治”。

联户人员的履职情况被纳入“民情地图”管理调度,群众反映的问题通过平台实现“发现—解决—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

在陆河县螺溪镇,整合了民情地图和矛调中心资源的综治中心,并入消防烟感、林火监控等12套终端,以科技赋能守牢安全底线。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使基层治理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数据驱动型转变,提升了预见性、精准性和高效性。

“入户联心”的成效,最终体现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上。

汕尾市城区捷胜镇军船头村联户人员走访时,了解到上游排洪沟堵塞导致强降雨后农田淹水,村“两委”干部立即协调人员及设备到排洪沟堵塞处清淤疏浚,确保汛期沟渠排水顺畅,有效保障当地群众的农业生产;陆丰市东海街道南联户干部收集到暑期孩子“看管难”问题后,各级部门及时回应,依托“联心工作室”等阵地开展公益暑期课堂,解决双职工子女、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暑期无人看护难题;汕尾市城区金町湾听海小区独居老人突发疾病,汕尾城区网格员“入户联心”及时救助……

解心结才能促团结,汕尾市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落脚点,着力提升民生服务“精准度”。对各类民生事项实时流转处理,既精准对接民生痛点,又靶向治疗共性难点,在真正服务于民、惠及于民中让民生事成为“联心事”。

机制化,激活治理内生动力

要下好基层,不仅要人入群众,更要心入群众。

汕尾市创新推行的“入户联心”工作机制,推动5.9万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常态化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活动,有效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了干群关系从“陌路”到“亲友”的深刻转变,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能,也为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

通过健全完整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汕尾市不断织密全域覆盖的“联心网”。

联户人员大力践行“讲看听问帮”五字工作法。

热心“讲”,用“大白话”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推动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细心“看”,掌握民情,引导移风易俗,关注特殊群体;用心“听”,问计于民,共商共议;耐心“问”,谈心交心,主动与群众“交朋友”“结亲戚”;尽心“帮”,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

这套工作方法成为联户干部服务群众的基本功。在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田墘街道,干部入户用“乡里话”讲解医保政策,现场“手把手”帮助其进行医保缴费,让群众实现足不出户即可办理业务;陆河县开展“周三夜访”,税务干部夜访时用“大白话”讲清楚涉税政策,当场给予专业解答。

通过构建更加贴合实际的机制,“入户联心”完成了群众工作从“被动接触”到“主动靠前”的转变。

通过建立“每月遍访”机制,汕尾严格落实红白喜事、生病住院等“五个必到”,通过创新推出“联心工作室”“咸茶说事点”“周三夜访”等特色载体,发放“联心卡”亮身份等举措,让党员干部与群众品茶唠家常、话民生,确保群众诉求“找得到人、办得成事”,构筑起干群之间的常态化沟通渠道和信任纽带,让“联心”有了具体的抓手和载体。

为了完成全流程闭环管理,汕尾市对“入户联心”排查的信息线索,分门别类建档进行台账管理,对重点对象“一户一档”,加大走访频率,明确部门重点跟进。推动“入户联心”全面融入平安建设“一张网”,通过大数据智能排查“入户联心”收集的重点信息,精准推送行业领域和镇村落地排查化解。

“入户联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回应民意,用实干化解民忧。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入户联心”不仅是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注脚,更通过贴合群众期待、锚定发展目标为导向,汇聚起同心同向的磅礴力量,为走稳走好“十五五”奋进之路提供坚实支撑。

深呼吸

入户联心 暖心为民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汕尾市创新推出的“入户联心”机制,以务实举措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锤炼做好群众工作“真本领”,为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

这是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抓手。在“入户联心”中创新推出的“每月遍访”“五个必到”温情举措,让干群从“陌路”变“亲友”。在田间地头听民意,在品茶唠嗑中解民忧,党员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既能消除隔阂更能建立信任。这种“身入”且“心至”的互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这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撑。通过“入户联心”将服务管理精准覆盖至每家每户,实现了“户户有人联、事事有人管”;让联村干部通过“讲看听问帮”五字工作法做好政策宣传、民情收集、问题解决等工作;依托“民情地图”等平台,在基层一线及时发现和有效化解各类矛盾,有效破解各类民生痛点,彰显出扎根基层精准施策的治理逻辑,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这是驱动发展前行的重要引擎。施公寮村以“咖啡+文旅”模式激活乡村经济,黄羌村盘活红色资源打造红色美丽乡村……通过“入户联心”激发内生动力的案例比比皆是。动员群众、整合资源、凝聚共识,以“入户联心”机制汇聚民智、凝聚民心民力,激发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的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形成上下同心、共谋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心联则情通,情通则力聚”。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入户联心”以“真联系”换取“真信任”,以“实举措”赢得“真拥护”,在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中有效破解基层发展难题,在暖心为民中汇聚起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的强大合力,为新时代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实践样本,贡献了广东智慧。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石静莹 李育蒙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李晓霞 李育蒙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林琳 蔡惠珍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5年第22期


编辑 李晓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