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中山乡村飘起炊烟袅袅——柴火和窑炉烤出的面包麦香,引得大批游客排队购买。有人甚至专门驱车上百公里,从香港来到中山,只为吃一口刚出炉的窑烤面包。

祺乐香草朴门花园窑烤面包正在窑炉里烘烤。 南方拍客 王靖茸 供图
在中山,曹边村、左步村、桂南村、崖口村等“网红村”,都不约而同冒出了窑烤面包店。有的店日销面包超过1000个,有的店斥资20万购置专业窑炉,有的店为了客人特地延长营业时间……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中山乡村有了更多新故事,窑烤面包就是其中一个鲜活的切口。开在村里、山中的窑烤面包店,正以一种返璞归真的质朴感,成为大湾区游客的“热门新宠”,甚至有人认为“一个窑炉就能带火一个村”。
“有什么食材,就做什么面包”
周末的中山五桂山旗溪村,阳光穿过祺乐香草朴门花园的绿荫。
开在花园里的这家窑烤面包店,正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三组家庭主理人忙着出炉、打包,食客们围在窑边,等着刚烤好的贝果带着窑火余温上桌。
这是一家用1万元启动资金,在50天内快速落地的乡村小店。背后是主理人亚琼、子琪、司辰三组家庭的默契协作,更是一场为孩子、为热爱的乡村的创业尝试。

主理人子琪端出新鲜出炉的窑烤面包。 南方拍客 王靖茸 供图
主理人司辰为了给孩子寻找更贴近自然的成长环境,从珠海搬到旗溪村。主理人子琪因一场艺术节,被旗溪的自然与人文吸引,选择带娃扎根乡村探索生活。主理人亚琼与丈夫军龙早已怀揣建白窑的想法,他们打理的朴门花园,恰好为窑烤面包店提供了天然场地。
“我会烤面包做产品设计,亚琼丈夫军龙会建窑烧火,子琪擅长做销售。”今年8月中旬,三个家庭一拍即合,月底就完成第一窑面包的出品与烤制,正式开业,没有复杂流程,全凭兴趣与信任。
走进店铺的花园,柠檬香茅、洛神花等芳香植物长势喜人。“看到香草长得好,就突发奇想要做佛卡夏;洛神花丰收了,就熬成果酱做贝果。”主理人亚琼介绍,周边生态农场的有机食材,搭配花园自种香草,构成了面包的核心风味。

祺乐香草朴门花园的窑烤面包店。
没有量产的商业套路,只有“有什么食材做什么面包”的随性与真诚。
三家人对食材要求严格:拒绝添加剂、预制食材,选用有机种子、无添加肠仔,主打低糖低油。“我们的有机种子贝果、无添加芝士肠仔、蓝莓乳酪是固定款,洛神花乳酪、罗勒、佛卡夏等季节性产品则售罄即止。”主理人子琪介绍道。
对食材严苛要求的同时,团队在筹建中还面临技术上的难关——柴火窑烤远比城市烘焙复杂。批量制作时,面温控制、贝果煮水整形等技术性操作极具挑战。
“半夜抢修咖啡机,确保次日茶饮供应;几天内将育苗室改造成烘焙室,解决操作空间难题;窑温不稳定就反复调试,客人投诉就真诚沟通。”主理人子琪介绍道。“家庭组队参与乡村创业的好处,就是遇到问题有人搭把手,没有城市里的繁琐流程。”
为了一名从广州三次专程驱车过来没买到面包的客人,他们将每周的营业时间多增加一天。这份温度,吸引了大批忠实食客——澳门食客每周跨城打卡;深圳、台湾的游客慕名而至,小红书博主自发分享;社区里的家庭每周固定回购……
“吃惯了这里的窑烤面包,就看不上城里的了。” 一位澳门客人曾这样说。
如今,周末一两百名游客走进朴门花园,八九十个面包常常供不应求。“城市面包店多是标准化售卖,但我们这里有聊不完的家常。”主理人子琪笑着说,店铺的竞争力从不是规模化盈利,而是独有的烟火气与人情味。
香港客进村,只为一口柴窑面包
“特意从香港坐公交过来,就为这口在香港吃不到的柴窑面包!”
临近中午,在中山崖口村的稻野柴窑面包店前,辛女士四姐妹对着刚出炉的面包竖上大拇指,和主理人朱桂霆亲切合影。

主理人朱桂霆与香港游客亲切合影。
她们的跨城打卡不是个例——深圳客人专程驱车前来、佛山食客一月回购,这家开业仅4个多月的乡村面包店,为何有这样的吸引力?
2024 年,在一次家庭旅行中,孩子对窑烤面包念念不忘,让朱桂霆发现了新方向:“这种无添加的健康面包,不仅孩子爱吃,现在年轻人也追捧。”
恰好同村刚毕业的任世博是面包爱好者,两人一拍即合。从今年4月开始筹划到6月开业,短短两个月里,他们完成了学习、装修、窑炉搭建,“想到就立刻做,乡村创业就要有这份闯劲”。朱桂霆说。
“原以为砌窑很简单,没想到前两次都失败了!”主理人朱桂霆笑着回忆起创业初期的难题。柴窑是面包的灵魂,不仅要稳定耐用,还得烤出独特柴火香,他们反复请教砖瓦匠,钻研专业知识,第三次才终于砌成合格的窑炉。
火候掌控更是“生死关”。朱桂霆直言:“刚起步时,面包要么烤焦发黑,要么形状坍塌,口感粗糙得无法出品。”为了攻克难关,他们在家买了窑炉,每天练习、记录、调整,专门去专业窑烤面包坊取经。
如今,清晨七点到店生火两小时,已成为两位主理人的日常。揉面、整形、发酵,再送入窑炉烤制,柴火慢烤让面包吸满木香气,这是电烤箱永远复刻不出的味道。

稻野柴窑面包店。
这对“90后”店主和“00后”面包师,还将面包做出了家乡味:除了售卖肠仔包、叉烧包、肉松包、红豆包等日常品系,他们还用崖口本地大米研磨的米粉,做特色大米面包,用新鲜榴莲肉做爆款榴莲包,十多个品类全是现烤现卖。
这份对品质的执着与食材的讲究,恰好满足了跨城食客的多元期待。
“香港没有柴窑面包,这种柴火烤制的健康面包太特别了,香气浓郁又松软,回去就介绍朋友过来品尝。”辛女士说道。一旁来自顺德的何小姐品尝着肠仔面包也感叹道,“崖口村的稻田风光绝佳,来吃面包还能顺便乡村游,太值了!”
朱桂霆也早已看准这一点:“深中通道开通后,周边城市到崖口的交通更便捷了,‘乡村游+特色美食’的天然优势,正是我们运营店铺的十足底气。”

主理人朱桂霆为游客端去热腾腾的面包。
创业路上,朱桂霆也感受到了崖口村的真诚与暖意。村委会不仅主动牵头筛选选址,更不惜移栽树木,只为不遮挡店铺招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崖口村同步升级了绿植景观与步道,还规划了专人值守的停车场。
村民们的淳朴善意更让她倍感温暖:忙到连取水的间隙都没有时,邻居会默默主动搭手;急需稀缺品种柠檬时,房东二话不说牵头发动周边好友帮忙寻觅。这些藏在日常里的支持与暖意,都化作了面包里最治愈的味道,让每一份香气都承载着乡村的温度。
如今,小店日常每天能卖出两百多个面包,周末和旺季能卖到五六百个,越来越多大湾区的客人过来探店,“节假日要靠抢,等40分钟都很常见”。而朱桂霆的目标也很明确:“把这里打造成崖口必打卡美食地,让更多人因为我们的面包爱上这里。”
一炉面包,“烤”出乡村烟火气
在中山左步村,一缕柴火焦香总能勾住路人脚步。
Hellobao 窑烤面包店的窑炉里,刚出炉的面包外酥里软。国庆期间,这家藏在乡村里的小店爆火出圈,一桌难求。撑起这份烟火气的,正是“90后”姑娘林紫恩。

主理人林紫恩端出新鲜出炉的面包。
林紫恩是中山南区人,2017 年,结识了曹边村massa窑烤面包店的老板邓长征,成为他店里的咖啡师,一边做咖啡,一边偷偷“取经”窑烤面包工艺。
“邓师傅的窑烤面包模式特别受欢迎,我越学越着迷。” 林紫恩说,后来她正式跟着邓师傅系统学习了两个月,从打面团到控窑温,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琢磨。
而创业的契机,也来自师傅的牵线——邓长征介绍她认识了左步村的合作方,提供了合适的店面,“当时恰逢左步市场重修,村子文旅发展得好,人流量越来越大,我就下定决心出来闯一闯。”
今年五月,Hellobao 窑烤面包店正式开业。由林紫恩与合伙人合作经营。“初衷很简单,就是想让大家能拿着新鲜出炉的面包,坐在稻田边、搭个帐篷,慢下来感受生活。”

Hellobao 窑烤面包店。
但要烤出好的面包,实现这份惬意的生活体验,并非易事。
窑烤面包的灵魂,在于柴火与温度的平衡。“稍不留神,一盆面包就会烤焦。”林紫恩回忆,初学烤吐司时,屡屡烤出黑乎乎的成品,多亏师傅在时间和技术上耐心矫正。
为了掌握火候,林紫恩反复实践:烧柴火、测温度、调整烤制时长,哪怕面包颜色稍深或底部上色不均,都会直接撤下自己吃掉。“我们的面包不用发酵粉,全手工搓制,追求的是最原始的烘焙方法。”
现在,店里的黄皮欧包、榴莲包、吞拿鱼包都成了爆款。“很多香港、澳门客人喜欢咸口,我们就研发了吞拿鱼包,很多人专程来吃。” 林紫恩笑着说,熟客的口味偏好她都记在心里,周末高峰期一天能卖四五百个面包,营收最高达五六千元。
作为一名“90后”回乡创业者,选择左步村创业,林紫恩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助力。“城市里不让烧明火,乡村给了窑烤面包生存的空间。” 她坦言,村委会不仅帮忙推广,还时常关心店铺需求,窑炉搭建也得到了村里支持。“村民们都很朴实,互相帮衬,不少人主动帮我们宣传,带动客源。”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每一个面包都做成经得起品味的好作品,让来左步村的客人都能带着好心情满载而归。”林紫恩说。
窑烤面包店的柴火还在继续燃烧,这份藏在中山乡村里的烟火气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懂生活的人前来赴约。
(应受访者要求,司辰为化名)
撰文:王靖茸 苏芷妍
摄影/摄像/剪辑:王靖茸
部分视频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