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厚植绿色家底,释放生态红利

南方+  2025-11-07 07:50

10月30日,在第六届广东省森林文化周主场活动上,由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先进个人等组成的火炬手,带领孩子们举着亲手制作的“火炬”一起奔跑。从城市公园到郊野森林,一把象征着生态活力的“绿美火炬”在南粤大地传递。

第六届广东省森林文化周主场活动上,举办了森林徒步剧本游等新兴特色活动。

第六届广东省森林文化周主场活动上,举办了森林徒步剧本游等新兴特色活动。

从由竹纤维构成的“C位”颁奖台板材,到保障赛事期间水质达标的无人机基站自动遥感巡查,再到开展迎全运绿美主题活动超200场……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贯穿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全过程,这背后是全省上下大力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加快城乡全域美丽建设的生动写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三年来,全省深入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城乡一体绿美提升等领域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样板。

厚植绿色家底

全省森林面积突破1.4亿亩

今年5月,茂名高州市荔枝主题公园的山顶上,几位身着红色运动服装的广东队运动员,挥锹种下两棵荔枝树,庆祝前一天拿下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赛事定向运动的“首金”。

“定向项目首次纳入全运会,我们就收获了首金,‘有喜事来种树’活动,让这份荣誉更有了延续希望的意义。”运动员李卓业是广州市花都区第一中学的体育老师,和同伴一起斩获金牌,在这里种下具有纪念意义的“首金”树。

全省各地,一棵棵全民参与种植的树苗茁壮成林。近年来,广东积极推进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开展“互联网+义务植树”,已公布省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尽责接待点30个,在全民义务植树网发布各类活动超5.31万场次,吸引超411万人次参与。

“认种一棵树”活动现场。

“认种一棵树”活动现场。

观一处,知全局。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的背后,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纵深推进。

2022年底,广东提出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等“六大行动”有序开展,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三年来,全省“山上”造林量质齐升,森林资源总量稳定增长,绿色家底不断增厚。目前,广东现有森林面积突破1.4亿亩;2023年至今共完成林分优化提升63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598万亩,打造5000亩以上森林大斑块148个,1000亩以上森林大斑块1030个。

丰茂的南粤林海,是孕育万千生命的宝贵家园。如今,广东已建设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多种类型自然保护地,记录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共1052种、野生高等植物6658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河源市金溪村将柚子产业发展与绿美乡村建设相结合。

河源市金溪村将柚子产业发展与绿美乡村建设相结合。

走进河源市连平县金溪村,9000多棵柚树串联成一道绿色风景线。“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柚树,既可以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还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金溪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全村已建成柚子主题小公园3个、柚子景观带6公里,创建“柚子庭院”70个。

随着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的推进,城乡人居环境也绿起来、美起来了。

省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县镇村绿化种植苗木超4300万株,新建绿美古树乡村106个、绿美红色乡村107个,因地制宜持续打造绿美点257个,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更注重扩绿增绿,加快完成森林抚育和新造林抚育任务,完成“两个200万亩”年度任务;推动各地持续建好管好257个绿美点,打造精品绿美点40个以上,让绿色家底更厚实。

释放生态红利

广袤林海撬动万亿级林业产业

置身于河源市金源绿色生命有限公司面积达2000亩的油茶与五指毛桃套种基地,一棵棵油茶树规整排列,其间种植的五指毛桃叶片舒展,长势喜人。

“在油茶周边种上五指毛桃,能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促进两个产业协同发展。”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油茶的长期收益与五指毛桃的短期回报能形成互补,在3年内五指毛桃就能采收并开始实现收益。

满山的油茶喜迎丰收。

满山的油茶喜迎丰收。

油茶,这一起源于中国的古老树种,已有2300年种植历史,如今已成为带动广东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预计到2025年底,全省油茶种植面积将稳定在350万亩以上、茶油产能达6万吨,综合产值超百亿元。

广袤林海下,蕴藏着广东万亿产业的“绿色动能”,油茶、竹子、经济林果等富民产业撑起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

近年来,广东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超3200万亩,打造油茶、竹、森林药材等八大林业产业集群,带动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9400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金山银山在绿水青山之间逐步显现,背后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2024年8月,《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发布,提出加快推进“三权分置”、探索完善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12项主要任务,争取到2025年基本形成权属清晰、责权利统一、保护严格、流转有序、监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为进一步释放全省林地资源潜能与生态红利明确方向。

在肇庆市封开县望高村,每一棵树上都悬挂着一张“树票”,上面清晰标注着树木品种、种植时间、受益人姓名等关键信息,产权归属一目了然。这些“树票”成为当地探索完善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最佳“凭证”。

封开县金装镇望高村因“一村千树”实现人居环境质量提升。

封开县金装镇望高村因“一村千树”实现人居环境质量提升。

近年来,封开县充分发挥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人、企业各方资源优势,整合利用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的边角地等“六块地”,种植经济观赏树,打造“一村千树”产业项目,实施“树票制”改革。目前,全县已制作树票超1.2万个并在试点挂牌,打通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绿色通道。

构建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集群,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是方案提出的另一重要内容。如今,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的前提下,“林业+康养”“林业+研学”“林业+文旅”等新业态在全省范围内兴起。

在云浮林场的葱郁山林间,系列沉浸式自然体验活动为林场增添了不少人气。“林场设计了九彩沟自然教育径等主题科普步径,配套开发系列课程,面向中小学生及公众开放预约。”云浮林场自然教育科科长张莉介绍,今年1-9月,林场组织11场研学活动,共吸引约1500人参加。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集成式改革仍在持续深化。接下来,广东将推动广州、韶关、茂名和恩平、平远、连平、英德、封开等三市五县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探索,推动韶关、河源等五市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

建设美丽广东

美丽成果提升群众获得感

漫步增江广州段,这个曾经治水的“老大难”如今已是水清河畅,两岸景致如画。“以前水很浑浊,岸边乱糟糟。现在水清多了,周边空气又好,在江边遛娃可舒服了。”谈及变化,增城市民黎女士很是感慨。

目前,增江广州段已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成为美丽广东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

增城增江画廊水利风景区。

增城增江画廊水利风景区。

随着美丽广东建设全域推进,从蜿蜒河湖到蔚蓝海湾,从繁华都市到静谧乡村,诸多领域的美丽成果不断涌现,生动诠释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前三季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珠三角9市均进入PM2.5浓度较低的前20位,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

这得益于广东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不断改善。去年,广东在经济总量连续36年领跑全国的同时,国考、省考断面水质首次全面达到IV类及以上水质;空气质量持续领跑,AQI达标率达95.8%,两项数据均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当前,依托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广东推动“生态优势”向“产品价值”转化,按照“绿美引领、湾区先行、多样示范、山河粤秀”思路,逐步形成从污染防治攻坚向美丽广东建设转变的新格局。

珠海渔女。

珠海渔女。

——美丽全运传递绿色低碳理念。从空中俯瞰,广州天河中心体育中心的停车场上方,光伏板有序排布。“光伏系统所发电用于体育场建筑,这些绿色电力能有效降低碳排放。”广州市设计院集团绿色低碳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谭海阳道出了场馆低碳改造的“密码”。近零碳场馆、绿色电力、无废酒店......广东将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融入十五运会全过程。

——美丽海湾拓展市民亲海新空间。夕阳余晖洒落在珠海淇澳岛—拱北段海湾的沙滩上,孩子在追逐嬉戏,游客漫步观景,好不热闹。“我们是从北方过来的,这里气候很舒适,沙滩、海水环境都很不错。”游客任先生一边欣赏海景,一边点赞海湾环境。近年来,广东“一湾一策”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深圳大鹏湾和大亚湾、汕头市青澳湾、湛江金山湾等入选国家美丽海湾。

——美丽河湖成为群众休闲娱乐好去处。近年来,广东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条条江河旧貌换新颜,高明河、万绿湖等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为市民散步、骑行、休闲的“天然氧吧”。同时,广东大力发展水经济,全省自2023年起开启水经济试点项目建设,截至去年底,16宗省级水经济试点项目计完成投资37.3亿元。尤其今年以来,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建设提速,加快打造湖城融合的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

河源万绿湖优质水利用水经济项目——水经济产业园。 

河源万绿湖优质水利用水经济项目——水经济产业园。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新篇将启。广东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

【一线案例】

肇庆广宁加快构建竹子全产业链

百亿级产业破“竹”而出

走进位于肇庆市洲仔镇的广宁县笋丰食品加工厂,工人们正忙着打包加工后的酸笋。一箱箱美味的酸笋被搬上货车,运往珠三角、湖南、四川、重庆等地。

笋丰食品加工厂厂长陈英华介绍,工厂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与镇里农户6000亩竹林签订了竹笋收购协议,大概每亩地会为他们带来3000元收入。

广东作为竹资源大省,竹产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数据显示,全省拥有竹相关企业1333家,去年总产值达222.8亿元,同比增长28.3%。其中,肇庆、清远、韶关、茂名4个地市年产值均超10亿元。

肇庆广宁竹资源丰富,有108万亩竹林。 

肇庆广宁竹资源丰富,有108万亩竹林。 

肇庆广宁是“中国竹子之乡”,亚热带季风为其带来丰富的水汽与热量,十分适宜竹林生长。在全县108万亩的浩瀚竹林下,一个百亿级产业正在破“竹”而出。

“目前,全县有40%的林农都从事竹产业相关工作,比如竹子采伐、竹笋种植、竹子深加工和林下种养。”广宁县林业局竹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彭智华介绍,2024年,全县竹产业产值达45亿。

在这座“天然氧吧”,全县各村镇还组团卖起了空气。近年来,广宁积极探索碳普惠实施路径,全域开发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去年全县107个村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量交易额超500万,卖空气也能赚大钱。

“最开始,很多村民不相信卖空气也能赚钱,拿到第一笔收入后,大家都很开心。”洲仔镇金场村村干部程秀霞笑着说,金场村从2020年开始探索林业碳汇碳普惠交易,目前“卖”了750多吨空气,所得林业碳汇款约2.6万元,“村里用这笔收入建污水处理站,修公园,村居环境改善了不少。”

近年来,随着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全球“限塑禁塑”政策的深入推进,广东刮起“以竹代塑”风潮,用竹子做的“刀叉”和“钢铁”成为引领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广宁美好生活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餐具以青皮竹粉为原材料之一。

广宁美好生活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餐具以青皮竹粉为原材料之一。

“我们生产的餐具,以青皮竹粉占比25%-30%的竹塑粒为原材料,含竹量很高。”广宁美好生活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行政经理杨诗坤介绍,该公司专门生产竹塑蛋糕刀叉餐具,既能满足食品餐具的使用要求,还更具环保特性,生产成本也比全塑产品降低5%。

新产业带来新机遇。当前,广宁县聚焦“以竹代塑”产业方向,申报国家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筹建国家创新研究院广宁分院,推动竹产业从传统加工向高附加值领域跨越。

从“砍竹卖原料”到产供销一体化,再到发展“以竹代塑”,广宁用一根根“小竹子”撬动百亿“大产业”,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数读】

“山上”造林量质齐升。2023年至今,全省共完成林分优化提升63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598万亩。打造5000亩以上森林大斑块148个,1000亩以上森林大斑块1030个,混交林比例逐步提高。

县镇村绿化成效显著。全省县镇村绿化种植苗木超4300万株,新建绿美古树乡村106个、绿美红色乡村107个,因地制宜持续打造绿美点257个。

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大。实施绿美广东古树认捐项目,认捐金额超2800万元。抢救复壮一级古树和名木180余株,新建古树公园55个。

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古树群。

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古树群。

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全省建设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多种类型自然保护地,记录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共1052种、野生高等植物6658种。

全民共建绿美氛围浓。开展“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公布省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尽责接待点30个,在全民义务植树网发布各类活动超5.31万场次,吸引超411万人次参与。

林业经济效益持续向好。全省林下经济面积超3200万亩,2024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9416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申请认定6个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全面推进22个省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

打响特色自然教育品牌。全省打造首批南粤红绿径线路8条、自然教育基地134个、自然教育径141条,广东获授“全国自然教育示范省”。

南方+记者 曾良科 张子俊 王悦阳

编辑 张梦圆 傅倩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