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 |“潜力板”崛起,云浮不可小觑

作者 崔洪铭;陈玮琪 2025-07-12 16:53

7月9日,开工一铲土,让北京师范大学云浮实验学校从蓝图走入现实。

众望所归的名校,载着市民期盼,更牵动更大的能量。

单论教育,这是广东第四所、粤东粤西粤北首所“北师大系”学校,排头兵的优质资源,妥妥为云浮教育翻新篇;若看功能,学校位于云浮东部片区未来核心区,占位黄金宝地,将强力带动区域经济。

名校青睐云浮,绝非简单的教育资源迁移,背后是云浮发展势能的显著提升,更是一场关乎区域发展动能重塑的战略抉择——将短板变潜力板”的成效慢慢浮现。

2026年9月,北师大云实将迎来首批学子;2027年,深南高铁将呼啸而至。当优质教育“软实力”遇上高铁枢纽“硬联通”,云浮“潜力”崛起,不可小觑。

坚决兑现的民生诺言

名校动工瞬时引燃云浮人的朋友圈。一所学校,何以引发如此共鸣?

因为其不仅有能量,而且可能比想象中强更多。

首先“解渴”了学位。这是一所“一条龙通关”的十二年一贯制的公立学校,小学、初中、高中的连续性教育,4700个学位解决“上好学”难题。

其次立下了“标杆”。小班化精英教学模式要求小学每班不超35人,初中不超40人,高中不超45人。北师大将把优质教育资源、师资团队和管理经验整体植入云浮。换句话说,将为优秀人才安家提供重要决策条件。

再者“辐射”了生态。名校下场,客观促进本地学校的“你追我赶”,该校将成为校地合作枢纽,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经验交流等方面深度联动,全面提升区域教育软实力。

9日的动工活动现场,广东省、北师大和云浮市的致辞嘉宾深情回顾了合作的历程。

2023、2024年,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在两次会见北师大主要负责人时强调,要持续输送优秀教师和高素质教育人才,帮助广东基础教育实现整体提升。

经过多次友好协商,2024年,云浮市组建考察团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考察交流,并签下合作框架协议;同年10月,云浮再赴北京深化对接,提出“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办学加力提速”“愿以最大的诚意和投入全力配合”。

北师大同样满满诚意,表示全力支持北京师范大学云浮实验学校建设工作,还要探索开展县中帮扶试点,推动形成更多帮扶项目,深入开展“优师计划”“强师工程”,选派优秀干部和教师到云浮挂职,鼓励优秀毕业生到云浮就业创业,不断培养输送师资人才,助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云浮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

“感谢北师大搭建平台!”就在近日,北师大举行了一场校长培训班,全国各地的校长代表会聚,一位来自云浮的校长带来了他的经验。

未来,这样云浮教师一线取经甚至各地教师会聚云浮的故事还会有更多。

往更大的战略布局看,北师大选择云浮,是其将优质教育资源下沉至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实践,也是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向纵深挺进、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落子。

这波“大招”的背后,是云浮连续几年对教育的“重投入”。四年前,云浮放出“资源经济收益的一半用于民生补短板”的承诺。

现在回头看,这份承诺真金白银全兑现。四年投入28亿,新建了84所学校,新增学位7万+,撤并184个“小散弱”教学点,推动组建教育集团33个、城乡教育共同体16个,可谓再造一座“教育新城”。

教育质量提升的成效正逐步显现。今年云浮市高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高考本科上线率增幅明显,高分段人数大幅增加。

如今,云浮再次豪掷6.8亿携手北师大打造“云实”,其影响正以校园为核心,扩散至云浮发展的各个层面,为未来再添重要砝码。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北师大云实的筹建,从签约到开工仅用14个月,从开工到建成开学预计同样14个月——项目推进之快、节点卡位之准,彰显云浮对此次合作的极端重视与高效执行

除了项目推进速度,北师大云实选址同样考究。学校距2027年通车的深南高铁仅约2公里,未来周边还将汇聚市图书馆分馆、城市展厅、石博公共服务中心等要素。

一名校,一高铁站,正合力塑造云浮东部核心区的“双极”新引擎,深刻诠释了云浮“用最好土地办最优教育”的决心。

短板变成潜力板

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教育突围本质是发展模式的创新。云浮能赢得北师大垂青,源于其重塑区域动力系统的坚定探索。

云浮数十年发展历程证明:机械复制发达地区模式行不通。思路决定出路,必须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寻常经验是“产业聚才”,云浮的打法则不同。

首先,以园区经济、镇域经济和资源经济为抓手,重塑发展动力系统

通过发展经济、盘活资产资源等手段夯实财政基础,做大经济蛋糕后,云浮又集中力量补足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反向吸引各行各业人才回流,促进制造业、服务业等向高端化迈进,夯实长远发展的底盘。

这一“反弹琵琶”策略经四年多实践,被证明卓有成效,多项“短板”成功转化为“潜力板”——

经济指标向好。在广东省公布的21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18项成功“砍尾”,2024年有14项指标增幅排在全省前10位,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规上工业增加值等连续3年排在全省前列。

北师大云浮实验学校总投资超过6.8亿元,将提供4710个优质学位。图为学校规划图。

北师大云浮实验学校总投资超过6.8亿元,将提供4710个优质学位。图为学校规划图。

商环境大幅提升。2025年云浮市获得第七届“法治政府奖”,在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刷新了历史最好成绩,首次迈进全省第二档,走在粤东西北地市前列;2021年到2024年,市场主体数量从12万户提升到19万户,全社会用电量从85亿度提升到121亿度,总量增长了42.3%。

单项冠军涌现。实现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打造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8家;造就了粤东西北唯一一家全国500强企业——温氏集团、第一家“独角兽”企业——广东微容科技,以及3家上市公司;上榜“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8家、居粤北片区首位。

发展的后劲十足。手握百亿级项目7个、50亿—100亿项目11个,全力打造绿色建材、金属智造、现代农业3个千亿产业集群;纵深实施“东融湾区、西接RCEP”策略,开辟了高水平开放的新赛道新空间。

潜力活力被改革激发。“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镇域经济改革、市级融媒改革、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试点等成果经验获全国推广。

民生成果可感可及。全面解决了20多年未解决爆水管问题,打通城区“断头路”30多条,全市973条行政村年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7万元以上,并可持续发展;2024年“粤平安”指数排全省第2,社会满意度排在全省第8位。

桩桩件件证明,短板就是潜力板。云浮找了一条符合实际破解区域发展不协调难题的新路子。就在前年,云浮一举拿下“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美丽宜业之城”单项冠军。随着发展组合拳推进,“云浮是个好地方”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

迎来发展的最好时期

动工当日,IT工程师陈志强带着8岁儿子亲临现场。他曾考虑为子女教育移居大湾区,此刻念头打消:“希望孩子明年就能入读这里。”市民张慧敏同样满怀期待:“这所学校满足了我们对孩子接受最好教育的需求。”

市民的抉择,直观印证了名校对人才强大的吸引力与留驻力。

云浮市中等专业学校教务科科长莫颖韵分析,北师大云实落地,不仅能稳定本地生源,更能吸引并留住高层次人才扎根云浮,为城市长远发展注入持续智力动能

《云浮高铁站CBD及周边区域综合开发规划》明确赋予北师大云实提升区域价值、吸引人才、优化城市功能的重任。其占地296亩,位于“一江四组团”框架下的河口街道,毗邻石材产业园,对望未来发展区。

简单地说,随着名校落地、新高铁在望、石材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更新,该区域的教育、商业、文体等核心功能将加速完善,崛起为城市“新增长极”指日可待。

云浮对东部片区的初步规划。

云浮对东部片区的初步规划。

如果说“名校+高铁”是云浮突破发展瓶颈、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探索,那云浮未来的交通畅达度更令人振奋。

等到2027年,南广、广湛、深南三条高铁交会,云浮高铁网密度跃居粤东西北前列。加快推进的佛肇云高速公路,让云浮形成“三横三纵”的高速路网。

路网升级正将“单线连接”变为“多维协同”:40分钟可达珠三角枢纽机场,36分钟直达广州,72分钟抵深圳,2小时内到达西南主要城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已成定局。

交通动脉就是经济动脉。“县县通高铁”重塑城市生活半径,紧密连接珠三角枢纽机场,“云飞”天地更宽。

云浮5兄弟都有了高铁,更应该抱团发展。图为六大高铁站初步功能分工。

云浮5兄弟都有了高铁,更应该抱团发展。图为六大高铁站初步功能分工。

独行虽快,众行则远。云浮5兄弟都有了高铁,更应该抱团。无论是跨区域的合作,还是文旅交流,或者特色产品联动出圈出海,5兄弟更要将分散优势凝聚为整体竞争力

干事创业,精气神最宝贵。云浮近年来打出“长中短结合”发展组合拳,初步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可以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迎来了建市30年来发展最好的时期。

北师大云实动工,不仅是云浮献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方案”,更是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次精准落子。

云浮,广东“百千万工程”撬起的这块“潜力板”,不可小觑。

策划:雷贤辉

采写:崔洪铭 陈玮琪

编辑 魏楠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