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宝安区坚持转作风、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开门教育走深走实。近日,南方+推出《走基层 观宝安》专栏,通过一线走访与基层故事,展现宝安区作风建设新成效、党员干部新作为。敬请关注。



热闹有序不扰民,深圳这个“网红夜市”凭啥不一样?
华灯初上,深圳各地铁站口陆续走出下班的人群,城市夜晚的“烟火气”逐渐升腾。在翻身站B出口外,“乐翻夜市”的一个个摊位亮起灯牌,不少摊主正忙活着“刷脸”识别、通电开工。
“现在摊位固定了,每天安心睡觉、安心开摊,收入也更稳定了。”从流动摆摊变成“乐翻”摊主的黄浩然说道。
近年来,流动摊贩与城市管理的矛盾愈发突出,“乐翻夜市”的出现成为平衡热闹与秩序的一次治理探索,也是宝安区扎实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见行见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一个生动缩影。
从统筹空间建设疏导点,到规范小吃车出摊标准;从统一时段供电、供燃气,到加装智能终端实时监测油烟、噪声数据……现在这里摊贩不“流动”了,客流增加了,环境变好了,居民投诉也少了。
城市想要留住“烟火气”,周边居民想要“好空气”,小摊小贩需要“谋生路”,且看社区党委如何“找出路”。
“下一站,翻身。”在深圳地铁5号线上,翻身站这个自带“希望buff”的站点人气很旺。
除了前来打卡的市民游客外,这里还拥有以宝安创业天虹为核心的消费商圈,周边居民小区与城中村密集,每到夜晚总是车流如织、人潮涌动。
有人气,就有生意。翻身地铁站外,摆摊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住在安乐社区的黄浩然就是最早“出摊”的摊贩之一。
“原来这里是片空地,起初有十几个摊摆成一排。”黄浩然印象很深,后来摆摊的人越来越多,从一排、两排再到三排。“挤得密密麻麻,为了占位置大家抢着早出摊,最后‘卷’到了下午3点多就开始摆摊。”
与此同时,周边居民的投诉也接踵而至,占道经营、噪音油烟……“烟火气”里升腾着城市温度,也考验着治理能力和水平。
规范化、标准化,是“夜经济”有序发展的第一步。今年4月,由安乐社区规划建设的“乐翻夜市”疏导点正式启用,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共设置摊位116个,采用社区统一管理、集中收银模式,在留住烟火气与人气的同时,也留下了有秩序、有品质的良好生活环境。
安乐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称,社区制定了统一的“出摊标准”,对摆摊车的尺寸规格、煤气罐放置、油烟净化设备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同时,社区采取每晚6点到11点集中供电、供燃气等方式,让原来难以管理的流动地摊,变成定点定时经营的规范化摊位。
夜幕降临,夜市开摊,前来消费的人群越来越多。“以前摆‘野摊’,位置换来换去,卫生也不理想。”摊主付贤君经营着一个烤鱿鱼摊位,几个月来已经积累了不少“回头客”,“每到周六日,还有从香港来的‘老顾客’呢,收入比以前稳定上涨了20%多!”
还有年轻摊主正在这里实现“翻身”。90后麦文强在上一段创业失败后,在乐翻夜市做起了螺蛳粉生意。
借助自媒体与社群运营,他的“翻身螺”摊位前经常排起长队,如今,麦文强也已经从“摊主”变成了“店主”,与家人共同经营起一家螺蛳粉门店、一个广西美食摊位,成功开启了新的创业旅程。
“嘀——识别通过。”晚上6点开始,乐翻夜市的摊主们陆续摆放好食材,只待时间一到“刷脸”开工。
除了集中统一运营的传统管理方式外,科技手段的应用让乐翻夜市更加与众不同。
“我们正在试点应用人脸识别设备,摊主认证通过后,摊位才能通电启用,有效杜绝了摊位的分包转包。”安乐社区相关负责人举例道。
一个个AI应用“加身”,让简易的摆摊车也有了“科技感”。在乐翻夜市的每个摊位上,一个如同烟雾报警器般的智能感知终端,实时监测着油烟、噪音等数据。
“一旦检测数据超过阈值,告警信息会即时同步至管理平台和摊主本人,确保问题快速响应高效处置。”上述安乐社区负责人补充道,“如果出现多次违规,我们将取消其摊位资格。”
在日常管理中,安乐社区的智慧化平台能够对摊主健康证有效期等信息进行动态监管,衔接前端的精准告警,构建起摊贩经营行为的全流程、智慧化监管闭环。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摊贩经营有序、居民生活便利、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方共赢。”从目前情况来看,“乐翻夜市”疏导点预计年营收可达5000万元,纳统后可拉动辖区餐饮业增长约4.3个百分点,过去的治理痛难点正变成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如今,这个网红地铁站外的网红夜市越发“红火”,不仅人气更旺了,投诉也更少了,“夜间经济”活力更强了,居民幸福感也更足了。
更为重要的是,在乐翻夜市的喧嚣与光影中,科技温度与烟火气息正不断交织出新的治理成效,为破解城市管理难题“解锁”智治方案。
文字:南方+记者 胡百卉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何俊
剪辑:王抒
统筹:崔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